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10:46:20阅读量:426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一篇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以下是“有关音乐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幼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幼儿音乐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在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幼儿音乐的和智力的开发。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

对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聆听

接近音乐的开始,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听”的媒体对象即是声音,声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声即不成世界。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它需要准确的音高,良好的音质,更需要将各个孤立的乐音有机地组合,使其流动,显示出音的生命活力。音乐艺术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它所表达的内容本质上更具有不确定性。人们是通过对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作为媒介,引起某种联想而达到对音乐的感受,而其中的联想动作的却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定了。音乐美感的获得和人们对音乐内容的把握需要欣赏者积极的联想,通过联想使音乐与自身的一切相联系,进而把象征性的音乐具体化。这就需要听者在音乐中的联想必须是一种高级思维,是他在对作品感受、听想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3.律动体操

在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幼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须走出音乐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幼儿音乐教育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总之,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功能,这才是开展音乐教学的初衷。"音乐使人遐想,音乐使人陶醉"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颗感受音乐的心去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的氛围中长大。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二篇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在国际范围内,学前教育的课程发展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的积极关注。学前课程开始逐步进入政策实践领域。进入21世纪,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学前课程似乎正迎来一场世界范围的政策关注浪潮。这一浪潮为学前课程现状与发展机制研究既提供了现实基础,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机制研究

一、学前教育机制现状

一方面,幼儿园层面上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操作实践主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国家层面上制定课程纲要的政策实践与之不同,它不仅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还更多地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宏观逻辑影响,和国家的整个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有关,和国家在教育公平与质量之间做出平衡取舍的价值取向相连,乃至和全球化浪潮中国家对儿童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定位也是紧密相关、不可分离的。在当前学前课程纲要国际比较的已有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述评式,即就某个国家近几年颁布的学前课程发展指导框架的简介评述,如《韩国全国幼儿园课程评介》;第二种是领域比较式,即就两个不同国家幼儿园课程纲要中的某个具体领域展开比较,如《中英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之比较》等。这些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某些国家近期学前课程政策的新进展,及与我国学前课程政策的异同。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仍缺乏一种整体性研究,往往主要关注了诸如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国家的覆盖面不够大,尤其对非常有特色的北欧各国的学前课程深度关注还很不够。而且也较为缺乏对多个国家之间学前课程纲要的综合比较。

二、学前课程纲要中内容领域划分思路

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主要是从这一基本思路来划分课程内容领域的,构建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当然,对于这五大领域,我国的指导纲要称其为“教育内容”而不是“课程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反映了力图规避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园课程的学科化、知识化理解的传统倾向。受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传统的影响,建国后,我国教育界对“课程”的基本理解是教学科目,强调的是教师向儿童传授知识,学前教育成了小学化教育。如在1952年,在苏联教育专家戈林娜等人指导下,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其中涉及了六项教养活动项目: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和手工、音乐、计算。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标准,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来呈现学科知识。这一文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影响深远,如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六门课程。因此,在这种关于课程理解的传统语境下,2001年的指导纲要使用“教育内容”而不用“课程内容”,应该说其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教育机制,体现了一种大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内容领域的低结构性。对于这一划分思路的优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认为这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分类。

三、社会性发展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最喜爱的是活动,他们长大以后,在回忆儿时,大多数人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儿时的一次次活动。可以说活动是最能调动孩子情绪、最能激发他们主体性,也最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因此,情境德育十分强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儿童才能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感悟,由此“导引”道德行为。随着大量的实践,我们情境德育的活动逐步系统化,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内容和特色板块。很显然,这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这在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学前课程纲要中也有充分体现。

四、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机制转变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儿童的艺术活动,是强调基本技能技法的传授与掌握以及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还是强调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从目前各国的学前课程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所秉持基本价值取向来看,更多地是倾向于后者,即更强调艺术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自由表达价值。在这一方面上,我国学前艺术教育近些年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基本的转变。在我国传统的学前教育艺术教育中,艺术训练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过分追求规范、过分追求所谓的整齐、美观的教学指导下,无论是儿童的创造性还是教师的教学创造性都被压制了。因此,我国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了明确转向,开始对学前艺术教育中的表达价值给予充分强调。

五、结语

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方向之一,应该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以推进学前教育机制的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三篇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四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代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五篇

纵观当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迎合时代多元文化潮流,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强化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高校音乐学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随着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它既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强调认同多种其他文化属性,作为高校学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正面的回应。

一、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与能力

做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可确保未来师资的力量与质量,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再者,受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也定位于“提升国民素养,提升人的创造性”等方面。因此,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提升音乐教师素养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

(二)它迎合了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元化已经俨然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因顺应时代发展,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其多元文化交流能力。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理应置身于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学前音乐教育也应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角度审视与看待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充实自我。

(三)可抢救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特别是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名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民族传统音乐失去耐心,不加重视,致使很多音乐艺术形式缺乏后继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与学习多种其他属性音乐文化,故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这有利于抢救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四)推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创新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弥补了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传统教学弊端,该理念的引进与普遍应用直接促使了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与风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使学生将音乐文化学习看做是一种独立自主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理解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达到良好了音乐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内在与外在因素无法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从内部原因来讲,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而非音乐素养的提升,他们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或缺上,而往往在音乐知识掌握,乐谱认知,乐器学习不想下苦功夫。再者,未能做到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一体性,音乐整体素养不高。从外部因素讲,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缺陷,让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二)音乐课程内容单一,未凸显多元文化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师范性”特征,故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凸显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这样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呆板,不能符合当代学前班幼儿音乐学习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渗透,促使学前音乐教育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构建既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团队。

(三)音乐课程在开发时未考虑地方特色

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时,未考虑到融入地方特色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下,部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往往依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而忽视了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致使许多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知识为主,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立,且发展缓慢。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不仅要解决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教育,实现二者平衡发展。

(四)学前音乐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薄弱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趋势,这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基于多元文化教育浪潮改善与提升自我,培养自身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构建高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当前学前音乐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意识,教学能力不高,技巧欠缺,不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将多元文化纳入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将多元文化形式、多元文化践行方式巧妙渗透其中。首先,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可涉及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相关艺术形式、音乐与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内容,这也是传递多元文化,将其他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设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音乐课程包括作品曲目课程与音乐要素课程等。高校可单独设置与其相关的其他类课程,给予学生从各种文化视角、文化层面、文化视野理解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机会,将音乐定位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感悟,高效区分音乐作品的特性。最后,将世界优秀外来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高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外来经典优秀音乐文化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精髓。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着“本民族文化缺失”的重大问题,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很多音乐课程致力于外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却忽视了对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重视与强化民族特色音乐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欧洲一元论”音乐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一元论”,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文化教育,继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课程体系。

(2)开设中国特色的多种文化音乐课程。在开展“中国音乐史”的前提下,增设中国乐理、中国器乐课、音乐诗词曲、音乐美术课等多类课程。当然,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要开设现代音乐课程,促使古典与现代音乐课程相结合。

(3)精编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门课程。将优秀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民族美、艺术美与思想美。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兴趣与信心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干瘪枯燥,教学氛围沉闷无生气,学生兴趣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声情并茂、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真实、深刻理解,可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细胞,开启学生愉快的音乐学习之旅。其次,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对同一类音乐文化形式认识不同,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强化理解。最后,学生亲自演示音乐文化的方式。教师可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积极演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化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单纯的音乐理论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重视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不放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师范性较为突出,学生既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表现技能,又要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2)创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链接。促使音乐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实践方面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践行。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音乐美、生活美、艺术美,以便将来更好地行使音乐教育传递美的义务。

(五)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一批专业素质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高超的高校音乐教师做支持,因此,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高校应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实施音乐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培训是教师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与学习机会,并用多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培训与进修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聘请专家来校讲座,如定时举办“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讲座等,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学习借鉴。最后,为扩大音乐教师队伍,高校可从外地聘请优秀音乐教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综上所述,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一项知识技能。从教师对幼儿教育层面讲,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其整体音乐素养直接关系着其教育水平。因此,目前进行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和重要。各高校应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目前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多样化途径进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人才。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六篇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传统学前音乐教育方式都是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唱孩子跟。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很多学前音乐教师对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比较枯乏,教育中照本宣科,侧重理论讲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孩子多是溜号状态,积极性也不高,经常表现出不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有着很大区别,打破了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模式,将课程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则成了引导者、诱导者,教师并不直接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而通过诱导手段,帮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知识,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快乐自主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创立,自该方法创立就被广泛应用到了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该教学法对世界教育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方法的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教育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只有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积极应用和推广这种教育方法,才能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有效性和质量达到学前音乐教学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音乐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乐理和视唱基础,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学前音乐教育并不注重这两门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开设这两门科目,加之孩子自身又没有乐理视唱知识,所以表现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两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识谱、读谱、唱谱,让学生产生音乐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乐理视唱基础的学习应用了格子节奏练习法,将不同音调的音符放入不同的格子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死板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有趣音乐教学内容,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就学会了音乐知识。另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种音乐方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抽象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二)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教学是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想要保障学前音乐教学有效性必须强化歌唱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歌唱教学环节,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不再是教师领唱,而是转变成了个体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多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不仅仅丰富了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歌唱形式,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了学生音乐素养。目前学前音乐歌唱教学多以教师唱和集体唱为主。在集体唱中引入一些奥尔夫教学的系列曲目,能够有效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这些曲目不仅清新流程,且曲风优美婉转,十分适合学前音乐教育。

(三)乐器教育中的应用

乐器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另一大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互动和表演融合起来,构建了适合幼儿参与的音乐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小乐器的操作,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乐器节奏和风格,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例如碰铃、角铁、木鱼等等。在乐器游戏中,通过让不同乐器发声,进而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好奇,便会自主去探索音乐规律。

三、结语

学前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教育环节,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入到学前音乐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七篇

【摘要】有人认为,教幼儿学音乐就是教他们学一种技能,而在现状来说,这种早期定向的技能传授,不等于就是对幼儿在进行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正确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才能够起到音乐教育的作用,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 心理状况 正确理解 问题 实践

一、对幼儿的心理状况分析

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大多数学习音乐(如:乐器、舞蹈等)的幼儿是在众多的压力之下,同时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学习过程中度过的。由于孩子在幼儿年龄阶段中,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这种负重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崩溃、疲乏,以致终止学习。为什么听起来美妙无比的音乐,学起来却痛苦不堪?我认为,除了教学体制的原因以外,还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儿童自身心理因素的原因。

学习音乐对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意志力等大有裨益,同时对培养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社会责任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美育培养的教育手段,同时要用科学的态度及方法来审视这一教育现象,并找出其自身规律,避免其盲目性。

我们班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幼儿,在父母的强制下,学习乐器、舞蹈,记得有一次,我要黄瑞妮小朋友在班上表演一下她如何在外面上舞蹈课时,她并不是很大方,很情愿,反而有逃避的现象,在我的鼓励下,她也只愿意表演自己最喜欢,平时跳的也较多的小舞蹈,这让我感觉到他并不了解跳舞的意义,也不喜欢学跳舞,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天,我就和她的妈妈交流到了这个问题,从他妈妈那得知,黄瑞妮每个星期要去老师家上两次舞蹈课,可是每次都是含泪上课,因为老师的严格,让他感到害怕。父母的强制,更是让他反感,因此逆反心很重。还有这样一个孩子,她也是一直在家人的强制下学习着电子琴,可是,她奶奶经常说,在家天天为练琴的事和妈妈吵嘴,硬是和妈妈反着来,有时还会大发脾气,而且每次练琴,都只练自己最喜欢的、好听的曲目。这让我感觉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对直接感性认识接受得较为积极,对间接理性认识接受得较为被动,缺少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虽然音乐发出的美妙声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却理性认识居多,这是因为技巧的训练是建立在理论上的。所以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表现得较为主动,而学习音乐理论与技能时却常常表现得较为被动。另外,由于幼儿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绝大多数的主观认识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长和老师传授的。所以这个时期儿童心理的成长及任何一个目标的确立,基本上是靠老师、家长、社会等间接经验引导来完成的,是被动的行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他们自己有了判断能力,他就会更正过去老师、家长“赋予”他们的被动选择。因此,我认为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采用具有儿童心理特点的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要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时还要抓住他们的特长,放矢的进行教学。

二、正确理解幼儿音乐教育,发挥其功能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范文 第八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目前许多大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理课教学都已经脱离了审美教育的主旨,没有起到为学生塑造审美观的作用,给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本乐理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十分明确的出现在现实当中,所以要实现此课程教学的更好发展就必须明确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乐理课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在基本乐理课上,许多教师知识的讲解偏重于理论,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赏析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这种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音乐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使原本生动、美好的音乐艺术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例如:在节奏节拍这个章节的授课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理论的讲解,照本宣科。教师只是很浅显的告诉学生“节奏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转调则是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从知识的角度在理论层面上懂得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这既不深刻,也不实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则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根本不能把老师所讲授的基本乐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能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真正的运用,这就使得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2基本乐理课教学方式单调,缺乏新意音乐基本乐理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由于乐理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这就使得上课的知识内容不容易被学生记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而没有太多的动手环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也很难生动有趣的讲解,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下,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途径也只是能通过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只是对上课内容的简单复习与巩固,许多学生因为上课学习效率不高,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课上教学和课下复习效率双低的尴尬局面使得乐理教学步履维艰。

3各相关的学科缺乏有效的知识交流基本乐理课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许多与音乐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对许多与音乐相关专业的学习都是以乐理知识的学习为起点,只有乐理知识掌握的扎实,最终才能具备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的能力。目前,许多大中专院校都是采用专人教授专课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相关的课程之间缺乏相应的穿插渗透,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致使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转调、音程、节奏等相关的课程在视唱练耳课上也会讲到,但是这就出现了课程相互重叠的现象。这样不但没有使课堂效果提高,反而因为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厌烦。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之间缺乏知识交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乐理课知识没有为该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减少学习音乐的难度,而是出现了一种脱节的状态,使得乐理知识的基础作用在学生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的建议

1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音乐基本乐理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具有一样的终极教学目标,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中国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所有教育的根基所在。课堂是教师接触学生的最佳场所,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的最佳时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乐理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目标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上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专业所学知识的态度不够端正,那么这个学生在学前教育这条路上也很难取得重大成就。

2改变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观念在已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不受重视,这就导致了此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在音乐造诣上很难有重大的突破。为了帮此专业的学生把基础打好,教师必须重视乐理课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才可能得到改变。音乐是具有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要想改变教育观念,就必须把基本理论教学与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感兴趣,实现乐理知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教学上,我们还要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使乐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教师由单一的教授音乐理论向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转变,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3整合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内容基本乐理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能力的好坏。因此,为了更好地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各院校应当针对自身院校教学内容的薄弱点和欠缺点进行教育内容的必要整合,使得此课程的教育内容能够完备、合理。在此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教材是知识的承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最基本的工具。教材内容应该同时照顾到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这三个方面。只有包含这三方面的教材,才能称之为优秀的音乐基本乐理教学教材。但是,目前这样的教材还是十分少有的,这就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寻找相关的专家学者编著更加符合音乐乐理教学教材,帮助此专业的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二,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深入地去学习乐理知识,并且将乐理知识转化为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鉴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因此,各院校对教材和教育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整合将是学生学习进步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4改进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方法教师在上乐理课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实现理性教学和感性教学的充分结合,这样就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第一,教师可以采取肢体教学法来实现乐理教学的生动和形象,避免教学过程的过度枯燥。例如:教师可采用著名音乐家柯达伊的手势教学法,在教学中不再总是枯燥的用嘴去说,在讲解的同时,用手做出高低起伏的手势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变化,让学生既可以从听觉知晓音乐节奏的变化,又能从视觉的角度获得音乐节奏的变化状况。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的结合就提高了乐理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难度。

第二,随着国家对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各个院校一般都为音乐相关专业的学习配备了钢琴或者电子琴等硬件设备。教师在乐理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抽选一些音乐片段声情并茂的为学生演奏出来,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上更加的专注听讲,掌握课上教师所讲解的乐理知识,降低以后学习音乐的难度。

第三,大部分院校都为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经典的音乐片段,课上播放给学生听,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五线谱和键盘图投放到屏幕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乐理知识。以上仅仅是实现生动教学的三个简单的切入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完善,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5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已往的乐理课堂上,乐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成为我国幼教事业中的主要力量去教授幼儿相关的音乐知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这就要求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音乐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音乐自学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形成既要靠学生的自身努力,也要靠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乐理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度上来,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提高。同时,乐理课教学也是十分忌讳空谈乐理的教学模式,教学需要和实际音乐作品的赏析结合起来,教师应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学生既学到音乐知识,又增加了对音乐作品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知识从实践中来,运用到实践中去。

6挖掘音乐乐理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穿插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减少了重复教学的现象,节约了教育资源。例如:基本乐理可以与和声学实现穿插讲解。和声学是一门需要基本乐理为基础的学科,乐理知识学不好的学生,学习和声学是十分困难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基本乐理知识有的放矢,同样又降低了学生学习和声学的难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穿插讲解能够实现教学的双赢。4结束语目前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去发现并解决。各院校应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把音乐基本乐理知识掌握好、使用好,以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突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的设立逐步完善,像学前教育这样的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还会不断地出现,基本乐理知识成为更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所以,音乐基本乐理的合理教学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