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精选15篇)

发布时间:2022-11-30 09:02:10阅读量:337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一篇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研究需要长期、大量的专业人员的细致工作,应以中药功效为线索,遵循临床中药学特征,通过基础研究,可修正药性认识的偏差,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药性理论。对中药功效的统一,中药功效的表述规范化研究是关键。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临床中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 1 ] 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学科界定要点[ J ] .中医教育,2004,23 ( 4 ):43-46.

[ 2 ] 粟武宾,于欣丽.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三)[ J ]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 ( 4 ):13.

[ 3 ] 魏赟.临床中药学:古老学科的现代化命题[ N ] .医药经济报,2006-12-15(A05).

[ 4 ] 王璟,包·照日格图,却翎,等. 临床中药学术语规范化研究与中医全球化[ J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10 ( 5 ):8-9.

[ 5 ] 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J ] .中医教育杂志,2008 ( 2 ):1-4.

[ 6 ] 潘书祥.汉语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J ] .科技术语研究,1998 ( 1 ):10.

[ 7 ] 唐志国,却翎,包·照日格图.浅论“酸甘化阴”—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探索[ J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2 ):6-8.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二篇

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古汉语文有言简意赅、句式对称、语法灵活等特点。历史上的医家多为儒医,故形成具有浓厚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临床中药术语,特别体现在中药学中的①药物命名,如泽泻、灵芝、胡椒、车前子等;②炮制方法命名,如酒蒸、酒泡、润透、煅等;③药物功效阐述,如《草本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癖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癖”。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临床中药学的语言描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研究重点偏向于文献

临床中药学术语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形成于古代,在这点上与其他大量的中医术语都一样,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临床中药学术语的标准化从文献入手,能使中医中药理论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医药理论对临床中药运用的指导作用。从文献中收集临床中药学的词条,例如“酸甘化阴”等词,是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首次体现的,故可以将这些具有学科特色的术语列出再进行标准的规范整理。通过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归纳总结,将具有学科特色的术语进行规范化整理。所以,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具有研究重点偏向于文献的特点。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三篇

学科:医学

门类:药学类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医学或理学学士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四篇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

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

“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

(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

(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五篇

大专三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中药学、药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三年中,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学校党校培训,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天大地大,世界永无尽头,这三年中,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还尚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我深信机遇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六篇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中药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完成中药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中药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中药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针对实习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1.做好实习期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中药学岗位工作岗位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种制度和业务。

2.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热情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力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单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七篇

临床中药学术语体系复杂性高,标准化工作难度大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是汉语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的,临床中药学与其他传统学科有相似之处,有些术语保持其原始的含义,在当前工作中普遍使用;有些术语在内涵上发生了本质转变,不经常使用;甚至有些术语已经完全被弃用。随着中医事业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临床所用的中药的主观印象是治根本且副作用小。但是在百年以前,就有大量的西医学术被引进到国内,这样使临床中药学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术语体系相比较为复杂,也决定了临床术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务。

与科学实验研究和临床相结合不够

随着中医药和临床的学术发展,临床中药学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单纯的继承挖掘及回顾性研究,远远不能适应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将研究模式转变为质疑、探求、创新和发展,尽可能使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具有前瞻性、客观性,从而实现全球化。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应该从中药的功效、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方面与临床相结合,与西医药学理论相结合,与生物技术理论相结合,与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与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够

在未来的发展中,临床中药学是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其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科发展重点的预测,为了响应临床中药学现代化、科技化、全球化的要求,应做好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在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发展过程中,与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够,不能充分运用规范的语言去探讨临床中药毒性与药物基源、服用方法、用药剂量、个体差异的关系以及体内代谢过程中毒性成分与毒性效应的关系,成为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5]。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八篇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进行加工、配伍、调配、临床效验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应用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联系的纽带,也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古老又年轻[3]。

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术语的规范、标准等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与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理论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临床中药学的用语与其他相关学科有很多地方出现重合或交叉的现象,使得临床中药学学科特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对临床中药学学术交流和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体系,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九篇

进一步加强临床中药学术语名词的规范整理

临床中药学术语,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发展而来的,作为新时代中医药的接班人,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挖掘中医药宝库带给我们的财富并将其发扬光大。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特点也是临床中药学的特点,所谓特点都是本身具有的创新点,保持自己应有的特色,分析和巩固现有的术语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术语。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规范正名。临床中药学也涵盖于科学技术中,所以在进行术语标准化定名过程中还应遵循这些原则[6]:①术语的准确性;②术语的简明性;③术语构成派生词的能力;④术语的单义性。此外,从事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工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不能与日常使用的语词有过多的联系,容易产生歧义,也容易沾上作为术语所不应有的感情色彩;(2)从几个同义称谓中挑选标准术语时,要优选派生能力强的词;(3)术语有约定俗成性,己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术语,不能因其“理据错误”或“理据不足”而被轻易更换。(4)术语的概念要国际化,形式也要尽量国际化。

重视中药功效名词的整理

中药的主治、功效是临床中药学最为密切的环节,由于中药功效的定义区别,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在患者身上所用的中药,在完善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当中,应对中药功效名词的定名和定义作相应的重视,可通过对该术语的传统理论、传统临床应用、现代基础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进行整理,更利于反映其科学内涵。

建立临床中药学术语数据库

术语库又称为自动化词典,是术语研究和词典编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要建立临床中药学术语数据库,主要是因为:随着临床中药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中药的术语数量也必然增加,记录并储存这些临床中药术语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后查找方便以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进行分类;其次,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数量太大,必须寻找新的途径,以缩短查找术语信息的时间;再次,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临床中药学术语一定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自动快速地对大量而又复杂的临床中药术语进行处理。所以,建立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数据库,将会加快临床中药学的现代化脚步。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十篇

转眼间大学四年就快要结束就还剩下一年了,即将踏上社会的我而很懵懂,不知道社会的酸甜苦辣,之前一直是学生,也没有到社会上去实践工作过,这很是不好。终于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前有了一次社会实习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放过,兴高采烈的去参加实践去了。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够了解工作生活的艰辛,在毕业以后踏上社会也不至于无所依赖。

在实践结束以后我感觉这个暑假过得异常的丰富,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次真正的接触了与中药学专业有关的社会部门,进行了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亲身经历了本专业的工作流程,仿佛是一次模拟的职场人生,受益匪浅。

联系到中医院实习是通过一位要好的初中同学,她所读的专业是药学(中药学方向)。今年过年的同学聚会上,我便听她聊起了她在寒假时14天的到中医院实习的经验。当时的我兴奋不已,直说暑假的时候也要一起加入她们的行列。

八月初,我带着从辅导员那开的证明信,和好朋友一起来到了中医院报道。首先去科教科和那里的医生说明我们是来进行短期实习的学生,然后科教科开介绍信给财计科和药剂科说明我们的来意。在财计科交完费后,一位李老师带我们去中药房熟悉环境。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班。我们的实习期虽短,但实习的内容和其他大大四的实习生没有什么区别。每天和专属的指导老师一样时间上下班,在药房里协助老师抓药,有空的时候将缺的药材及时补够。

还记得刚到药房的几天,我对药材所在的位置都很不熟悉,抓一味药就要问一次老师,烦的不得了。于是我在有空的时候用纸将药材的名字按顺序抄下,再多多转转药盘,刻意的去记记药的位置,甚至于想到一个联想的办法,比如从下面开始将药盘编号,将编号和药材的名字进行联想几天下来就对药材的位置有了大概的印象。

然后再过了几天,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由于我们的中药学课程还没有学,所以我对药材的药性不是很清楚,老师一开始教我用药性的方法来归类,然后不知不觉地,下次再见到这味药的时候就自然想起了上次的暗示,回忆起了药的位置。

在药房里的时光过得很快,每天都是站在药盘中间不停的抓药,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机械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度可言,只要是看得懂字,记得住位置的人都可以胜任这样的一份工作。药房里的老师每天都找不同的话题来聊,有时候说得火了甚至还骂两句,但我想,这也是因为工作本身没有太多的乐趣和潜力的原因吧。

4天的实习生活让我和中药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记录下了中医院中药房里所有的药材,同时也将大部分的常用药材记在了心里。认识了300多种常用药材,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1合理用药基本原理

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

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

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

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

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

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

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2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而中药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够进一步促进治疗规范化、合理化,与经验治疗相比,它能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本标准,避免了随意、不合理的治疗决策。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有较高水准的中药标准治疗方案,用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应对中药标准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监督。从而促进合理中药合理安全使用。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一、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体现

1.在医学理论方面

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我国,唐代丝路上往来胡僧继续在弘扬佛法的同时用印度医学普度众生,印度医学理论源源不断的传诵、运用,开拓了中医学视野,孙思邈是隋唐医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医学思想包括儒、释、道各家思想,盖佛教戒律不茹荤血五辛,在他的医学思想中多有体现,如《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所录诸方中,多提及忌食血肉有情之品及五辛。《大医精诚》文曰“: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这一方面体现孙思邈医学思想中的佛学理念,另一方面体现印度医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印度医学有“万物皆药”的思想,孙思邈吸收这种思想,在《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药名第二》中载道“: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唐代丝绸之路上往来僧侣成为印度医学理论的交流载体,在高僧们用佛学、医学普度众生的过程中,印度医学理论得以释读,并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2.医治方式方面

隋唐时期除医学理论外,中医学广泛吸收外来的先进治疗技术,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眼科手术和颅脑外科方面的治疗方式,引起了中医们的极大兴趣,并效仿学习。《新唐书•拂传》曰“: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经行记》中也有“大秦人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的记载。再如眼医婆罗门治刘禹锡眼病,可见时人对这些技术的震惊和推崇。隋唐经丝绸之路往来于内地与西域的僧人既传播了佛法,又传播了医学,唐代胡僧医术甚至蒙上神秘的色彩。有故事讲述,健儿张国英在战争中箭镞中腹,医生断定其必死无疑。晚上,张国英梦见有胡僧给了他一丸药。第二天,便泻出箭镞,不治而愈。这xxx间故事,用离奇的方式反映了唐代民众对西域,尤其是对僧人所赐药物的敬仰与期望,特别是当病情用传统方式无法治愈时,更加剧了这种对西域药物药效的想象与肯定,甚至认为西域异药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此外西域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也深深吸引着唐代民众的心理认同。武则天时,驸马都尉武攸暨生病,西域何国人释僧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振天邑”。西域医药学让中医药学欣喜的是西域当地的传统治疗法启迪了中医治疗方式的探索与发展。如琪针疗法就得益于褥特鼠治蛇咬病之事,贞观十六年(642),罽宾国给唐朝进献一种名叫“褥特鼠”的动物,凡被蛇伤之人,只要嗅一下褥特鼠之尿,其被蛇咬之伤口即获痊愈。

3.在长寿保健方面

受唐代统治者青睐的延年药是丝绸之路上特殊的药品,与此同时制造这种药物的药师和佛僧成了西域药物配制的传播者。那些掌握西域延年术的西域僧人,甚至得到了帝王的接纳。唐史有载,唐太宗常服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所制之延年药。高宗时,命天竺的僧人卢伽阿逸炼制长生药。还有一些西域药物如郁金香、安息香、胡椒常被唐上层社会当作保健药物应用。

4.方剂方面

西域方剂为中医学大家吸收后,普遍用于民众的疾病治疗。如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都收载了“西州续命汤”这首西域方剂。西域方剂的另一个用处是供皇室享用,西域回纥药司曾为唐顺宗炮制龙膏酒。龙膏酒是西域人民御寒爽神的滋补饮品。唐玄宗的“起凉殿”和内服的“冰屑麻节”就是西域人民面对沙漠复杂的生存环境,总结出的应对之策,被玄宗所采用。

5.药物方面

普通药物方面,主要促动因素是商品买卖,经济利益的带动下,商人们热衷于此。丝绸之路上来往的一个重要商品就是番药和香料。这也是西域医药对中医药产生影响最为卓著的一个方面。甚至勾起诗人的才思,如李白《客中作》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是自西域而来的药物,用它浸泡的美酒,具有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的功效。可见西域传来的物种大都在中原民众中广为传播,甚至为人所熟知。进贡药材也是西域医药对中医药影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新唐书•西域志》记载,西域各地方xxx向唐朝政府进贡的药材,有洋提葱、丹砂、石黄、胡药等。

二、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产生影响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1.西域医药学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下

创造了行之有效的西域治疗方式,加之西域独有的物产,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引起中医大家和民众的注意。尤其是在西域医药学在中原治疗效果突出时,更加促动了中原民众、中医学家对西域医药学的推崇和探索,这也使得丝路上西域医药学的东传更有现实意义。

2.影响范围广阔,各有不同来由

西域医药学在丝路上的东渐,对中医药学多有补益,主要表现在医学理论、医治方式、长寿保健、药物、方剂五个方面。但这五个方面的成就各有不同的推动力量。在医学理论方面,主要表现在印度医学理论、维吾尔族医学理论、藏医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中医化运用主要依靠中医学大家吸收、理解、解读、实践应用;医治方式,主要包括当时中医药学还未深入掌握的医学领域,如眼科手术和异于中医治疗方式的独特民族治疗法,这些技术有赖于掌握当时先进医治技能的西域医生传至中原,引入中医药学;长寿保健法传入中原,往往通过对皇室宫廷的延年药进贡和民间娱乐体育保健活动在丝绸之路上的东传;方剂则是民间治病过程中成效显著而广为流传,中医大师、民众、宫廷广泛应用,最终成为固定的中医方剂并促进了新方剂的配制;西域药物、香料对中医学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民族商人、中原商人的贩卖,此外还有朝贡方式引进。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唐代文化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特征。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从稿二编》中评价“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见唐代文化的博大胸怀,为西域医药学增补中医药学的内容营造了社会背景和实现通道。

3.西域药物对中医药学补益较多

丝绸之路上西域医药学向中医药学增补的最为显著之处在于增添了中医药材的种类,这在唐代医学著作中多有体现,可见西域药物对丰富中医药学的显著作用。丝绸之路上药品交流如此繁盛,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驱使,中原具有西域药物的广大市场,这项事业能为从事此业的民众获益,所以交易鼎盛。《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了唐代吐鲁番规模盛大的药材贸易。其中香料是大宗,买药人大多是少数民族商人。

4.中医学兼容众少数民族医学的独到之处,在交流中发展

唐代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义净称“: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西方医药伴随胡僧传入唐朝,其疗效甚佳的特点,得到了中医们的注意和学习,开拓了唐代中医药的探索领域。5.官方和民间共同倡导、实践所得。丝路上往来人员络绎不绝,生病之事常有发生,为此医生成为丝路上必要的成员。敦煌莫高窟296窟壁画中生动描绘了一位身穿胡服、深眼眶、高鼻梁的商队医生为患病的商队病人诊治疾病的情景。这种在实践中传播、运用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医药学和中医药学的交流。

中药研究的论文范文 第十三篇

1协同创新是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析了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以促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而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资源的有效互动和优化利用,既包括微观层面的组织内部共享机制,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各相关独立组织(如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关系(产学研合作为基本形式)。为培养出掌握主要诊疗技能与传统特色疗法、能紧跟国际医学知识前沿并适应现代医学新模式需要、能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具备扎实的医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胜任中药新药研发与生产销售等方面能力的高层次中药学人才,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是必然途径。必须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构建起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机制)。

2协同创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应对之策

初步建立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从主体层面看,广州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和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完善内部组织的健全、相关章程的制定、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关计划和方案的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大学与政府、企业、研究所以及其他高校的合作(包括国际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等方式,全方位培养相关领域行业急需的人才。例如,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多为双导师制,研究生在合作企业见习或实习时,配备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具备高级职称)。

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面向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问题,在中医药行业领域寻找有效突破口,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启动了“筹建校级-力争省级-培育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和“肿瘤中医药防治转化医学研究协同创新发展中心”2个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首批认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相关研究方向的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更有利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加强科研平台构建

“科研主导、导师主责”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基石。广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以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积极发挥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校市、校企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和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在稳步提高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中医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快导师队伍发展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及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都必须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根基。广州中医药大学突出了师德建设、优秀教师培养和引进、聘任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的工作。2014年大学修订了更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并在遴选过程中严格把关,尤其对合作单位的导师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但另一方面,遴选制度又对各类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作出了年限的倾斜。相关措施及其实施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

规范管理文件、优化培养过程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下,大学充分发挥校本部、研究所(或企业、医院)各自优势,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增强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和评价。为实现培养过程的优化,大学逐步规范了从招生考试、课程学习、临床轮训(或企业实习)管理与考核、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制度,如先后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师临床轮训考核指标体系与规范》、《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

3问题与展望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高层次、应用型中医药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为契机,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必由之路。但要真正实现中医药院校与科研院所、中医药企业(和医院)、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乃至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而不是曲意迎合所谓的社会发展,去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还必须立足于运行机制和驱动力上的突破,以激励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方式创新为枢纽点。因此,为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合作培养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医药学学科专业及中医药的行业特点,对现有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制度(各项合作文件)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明确配置主体、完善配置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