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08:58:00阅读量:307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 要:儿童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教育重要的途径,是激发儿童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有效方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孩子在幼儿园中,亲近自然环境,接触自然中的植物、动物等,从而培养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热情。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的教育不应该只拘泥于课堂的学习和书本的翻阅,更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探索大自然中的美。俗话说:“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更要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自然中美的习惯,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一、乡土资源概述

乡土资源就是学校所在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包括自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类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各种社区周围的文化宣传活动设施等。城乡的幼儿园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乡土资源,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

1.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热情

一个伟人说过:“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幼儿正处于认识各种事物的初级阶段,亲近自然,用孩子特殊的好奇心去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等都是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植物的静态、动物的动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著名的美术作品梵高的《向日葵》的创作灵感便是来自大自然中静态的植物。亲近自然,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美术的创作热情。

2.开展主题活动,培养美术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雪花是白色的,在幼儿学习《七彩雪花》时,教师可以开展以“雪花”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让幼儿自主讨论探索雪花的构成,幼儿的思维没有被自然的现象禁锢,因此,幼儿画出的雪花有可能是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等等,还有的把雪花涂成五颜六色的。这样自由的创作,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创新意识。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后,以后幼儿便能随时随地取材创作,为幼儿一生的美术兴趣奠定了一生的基础。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能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生活处处是美术,从生活中体验接触大自然的乐趣,才能使幼儿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体会创作的乐趣,还可以教育幼儿随时随地取材,因材施教,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能使幼儿产生对生活的认识。美术时时刻刻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二篇

以往的美术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在活动中往往是被动地模仿、这种美术活动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的幼儿由于怕模仿得不象而不敢下笔。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会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就象案例中的孩子一样,一个是画了几条小鱼就不画了,另外一个则是画满了整张纸,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各自差异,可以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并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肯定自己,树立自信。这样,幼儿能在这种宽松的活动氛围下,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三篇

林风眠(1900~1991年),广东梅县人,他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在他教学思想、办学方针的影响下,走出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赵无极、xxx群、吴冠中、苏天赐等。这斐然成就充分证明了林风眠的教学思想在中国美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在教学中,林风眠时常告诫学生“真正的艺术家犹如美丽的蝴蝶,初期只是一条蠕动的小毛虫,要飞,它必须先为自己编织一只茧,把自己束缚在里面,又必须在蛹体内来一次大变革,以重新组合体内的结构,完成蜕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必须有能力破壳而出,这才能成为空中自由飞翔、多姿多彩的花蝴蝶。这只茧,便是艺术家早年艰辛学得的技法和所受的影响”。从小毛虫到蛹、再到蝴蝶,形象的展示了艺术家成长必经的两个阶段,一是入,埋头苦学。二是出,发展创新。小毛虫也好比是我们的少年儿童,终会破茧化蝶,不期能成为艺术家,但其“破”之始,乃为“结茧”,这只茧,便是少儿早期所受的美术教育之影响。笔者细观林风眠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发现其在对当时大学生的美术培养目标中所注入的教育精神,对当今形势下的少儿美术教育也是深有启发的,在此略谈一二。

1、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在美术教育的问题上,林风眠提出“融合中西方艺术”的美术教学方针为核心的艺术观与教育观,这是一次打破了中西方艺术边界的历史性创举。在当时的国立杭州艺专,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与新奇的西方外来文化并驾齐驱,相互交融。林风眠的“中西结合”教育观对少儿美术教育也很有启示。笔者查阅数据资料,关于研究少儿美术教育的论著,多以西方国家为主,国内研究寥寥无几。即使有所研究,也多借鉴西方的少儿美术理论。然而,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所做研究也未必完全适应于我国国情。因此,少儿美术教育研究者在理论的输入中应当有所甄别,既要顺应时代,中西结合,又要个别吸收,取长补短。

2、多元化启迪儿童的美术认知

在办学、教学方面,林风眠的美术教育观无不体现着“多元化”。林风眠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他常说“画画前,要先把东西搞清楚,研究清楚,很熟悉了再体验出自己的感情。不要去临摹,要去写生,有了体会再画出来。”因此,他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对艺术理论等各方面知识的修养和学习“: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充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混浊的'心智。”将文学、哲学、音乐等学科融入艺术教育中。办学期间,他开办图书馆、劝学生欣赏音乐、把体育当作工具培养学生的性格气质。林风眠早年的学生们以他们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经历及人生体会,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多元、开放启发式教育,重素质教育,使他们获益匪浅,对他们的成才甚至起了决定作用。早期的受教育环境对人类后天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林风眠的多元化美术教育理所当然的启发了当代的少儿美术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单一乏味的教育必然不会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的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以达成。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无论公立、私立,大多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美术就是画画、就是画得像、就是几张美术等级证书……美术应该是一种表达,是情感的表达、是创想的表达。首都师范大学的杨景芝教授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在儿童美术教育里,“多元化”更多的是意味着体验的多元化。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幼儿,当言语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欣喜、忧愁、恐惧时,绘画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使其可以尽情地涂画和畅想,这是儿童对生活的一种表达。但这种表达在少儿接受了正式的美术教育时,或多或少丢失了原始气与纯真气。一些教师只关注作品的呈现效果,以成年人的眼光评判儿童画,原本一个孩子看到圆形会说盘子,现在也被教化地认清了“本质”,脱口而出“圆形”。儿时的生活经验化为乌有,不再对记忆有怀念。美术教育要强调儿童的生活习惯,更应保护孩子的原创与本真。在孩子确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时,多元化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的多元化既是材料的多元化,又是绘画内容的多元化。材料易得,而绘画内容涉及生活种种,体验若不够,自然无所表现。林风眠先生为学生所创设的环境都是为了丰富其体验。多元化地启迪儿童的美术认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其多元化,引导其自主学习,继而改造、创造。因此,当代教师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藩篱,将引导与学生的自主相结合,激发并促进儿童“结茧”能力的发展,从培养好习惯入手,锻炼其自主自觉能力。

在谈及杭州艺专在近代艺坛上人才辈出之问题时,当年艺专的学生李霖灿讲到这样一原因“不能学书,弃而学剑”。“西湖艺专不但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而且是方方面面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作为一个杰出学者,李霖灿的现身说法,足以说明林风眠“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教学理念,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引起当今艺术教育者的深思,多元化培养少儿的美术认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四篇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2、尊重幼儿。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本文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梳理,并分析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崇尚范例复制的现实危害,探讨了幼儿园美术教育观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范式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强调应确立以儿童为本的美术教育观。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观;范例复制;自由表达;历史演变;现实反思

在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观影响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主要开展以“照着画”为典型特征的范例教学活动,且通常辅之以“像不像”为唯一评价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美术活动不是一种儿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是一种教师达成某一教育目标的工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纠正儿童艺术教育的误区,将儿童的审美体验置于艺术教育的中心,强调要从“成人为中心”转向“幼儿为中心”。2015年9月xxx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这为幼儿园美术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范例复制的幼儿园美术教育观是如何在我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如何避免重蹈“技能为上”的范例教学老路?打破范例教学模式后我们应当如何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历史演变过程的考察,深入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方向。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

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范例通常是指教师将线条、形状从事实形象中抽象出来,加以概念化、符号化而成的外形简单的简笔画。〔1〕教师使用范例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往往会忽视儿童对具体对象的感知体验,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与达成为核心目标。我们将重视范例复制的美术教育称为“以技能为核心”的美术教育,而将关注儿童个体的内在感受、鼓励多元自主表达、不以形似为衡量标准的美术教育称为“以艺术为核心”的美术教育。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均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应当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体内心的精神修炼,注重以陶冶情操为主的“艺的教育”,〔2〕但这一价值取向在清朝末年发生了重大转变。从那时至今,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不断变化,详述如下。

1.清朝末年:从注重精神塑造转向注重技能培养

在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思潮中,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开始受到重视,美学正是这时作为一种实用学科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被列为1904年“癸卯学制”中的24门“工科建筑学门”主课之一。由此可见,美学在中国最初是被列为工科的。〔3〕近代首部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也将美术定位为实用技术――“手技”。“手技盛长短大小各木片之匣,使儿童将此木片作房屋门户等各种形状;又授以小竹签数茎及豆若干,使儿童将作各种形状;又使纸作各种物体之形状;更进则使黏土作碗壶等形。”当时的美术教育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材料造型等活动,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并教导幼儿学习相应技能。

客观地说,“癸卯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教授西方经世致用的技能。然而,当时中国并没有正规的学前教育师资,保教人员是由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经过简单培训而来的,并不具备“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的专业素养。相对而言,训练幼儿的相关技能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因此,此时的儿童美术教育重技轻艺也是不足为奇的。

2.民国时期:以技能为重的同时,关注审美人格的培养

1912年,时任xxx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不再将美育等同于单纯的技能训练。王国维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首倡美育,主张将西方艺术的科学因素与中国美育的伦理成分相结合。1928年,丰子恺在其著作《废止艺术学科》中批判了不合理、机械、有害的艺术教育现象,倡导真善和真美的艺术观。〔4〕这股美育思潮促使1932年xxx在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为:“(甲)满足对于工作的自然需要;(乙)培养操作习惯,增进工作技能,并锻炼感觉能力;(丙)训练关于群体的活动力,如自信、自重、坚忍、专心、勤奋、互助、热心、服务等精神;(丁)发展智力,包括锻炼思想,培养发表、创造、建设的能力,发展欣赏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画图――自由单色画或彩色画,彩色画可用各种现成图物,使儿童自己设色,或用自己所制的图物,施以彩色;纸工――用剪刀剪各种图形,或以纸折各种物体(如桌椅之类),或将剪的、折的、撕的图形用浆粘在纸上,或用纸条织成各种花纹;泥工及纸浆工――用泥或纸浆做成模型,如鸡、狗、桃、李、杯、盘、糕、饼、舟、车等类,并研究泥的性质等。”《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规定虽然有明显的技能训练痕迹,但并非把技能培养当作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开始重视并鼓励儿童的自由创作。

可见,民国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开始回归艺术的本质和美育的核心,将美育与智育、德育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当时战乱频仍,以学者为主要推动力的教育改革影响很有限,且囿于教师素养不高等条件的制约,美术教育仍然以较容易实现的技能技巧训练为主。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重新推崇技能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各方面学习苏联经验。反映在学前教育领域,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就明确指出,“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幼教”。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前教育改革不再以民国时期的学习美国模式为主,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19世纪初苏俄时期的美学研究特别强调为政治服务的实用目的。受苏联模式影响, 1951年7月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将美术教育目标定为:“(1)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兴趣和爱美观念;(2)培养幼儿学习描制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轮廓,以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幼儿运用双手的能力,使其懂得劳动是最崇高的道德,以养成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幼儿园美术教育在价值取向上重新偏重功利与实用,在教育方法上以灌输练习为主,重视技能技巧训练。

应当说,以“作业课”为主要特点的苏联教育模式本质上是建立在对儿童最近发展区认识的基础上的,旨在为儿童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教育。但受当时我国“”风气的影响,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更多停留在表面,只复制了其“整齐划一、任务达成”的形式要求,如美术教育中注重临摹和结果评价等。这一倾向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范例复制即是典型表现之一。

4.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重新关注审美价值,但理念与实践相距甚远

在xxx“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下,学前教育开始广泛吸取国际先进经验。1992年我国第一套美术教育译丛出版,包括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等 6 部译著,将工具论与本质论这一美术教育取向之争引入中国。工具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创作过程,认为应“通过美术的教育”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本质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创作结果,认为应开展“为了美术的教育”,以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这两种价值观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重新定位有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政策法规是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美术教育的目标为:“(1)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2)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其材料。”由此,美术教育虽然仍注重技能技巧,但逐渐体现出技能技巧要为欣赏力、观察力、创造力等美术基本素养能力提高服务的倾向,初步尝试将本质论与工具论相结合。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要:对儿童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家长、学校、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也注重全面发展。美术可以锻炼孩童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儿童在艺术领域的探索。育儿园美术教育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美术教育生活化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学习兴趣,探索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为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

美术教育是现如今学前教育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幼儿园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育儿园美术教育属于艺术启蒙范围,是符合幼儿身体成长规律、学习能力规律的启蒙教育。幼儿园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单一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幼儿园美术教育走向生活化。创造生活化的美术家学课堂,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欣赏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美术作品,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中的美,陶冶小朋友的情操,使小朋友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提到生活中的东西大家也更能够接受。生活中也处处充满着美,把美术教育生活化,让小朋友融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能提高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一、把生活内容放到美术教育课堂

幼儿园美术教育最忌枯燥,幼儿园的孩子都还处于智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期,美术教育如果只是枯燥的理论讲解,复杂的绘画技术教授,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不会喜欢美术课。幼儿喜欢灵活多变、五彩缤纷的内容,很多小朋友上课期间只能坚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注意力集中,美术教育生活化就会吸引小朋友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在进行美术课程时,可以把生活的内容当作美术课讲述内容,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比如桌子、椅子、鲜花、小草、绿树等的观察,把生活中的各式各样色彩斑斓,形状多变的物品作为教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比如,在学习人物画时,小朋友会画自己的一家人,并且画的五彩缤纷。色彩多样的妈妈,高高大大的爸爸,和在爸爸妈妈中间开心笑着的小小的自己。在孩子的心中,妈妈是最漂亮的人,所以妈妈就有很多种颜色;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所以爸爸就会很高很大,可以保护妈妈和孩子;而孩子自己就是小小的,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开心成长。

另外,幼儿的思维总是多变,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肯定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教学内容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学习小朋友喜欢的、关心的生活内容才会更好的引导儿童学习美术。比如,小女孩会喜欢芭比娃娃,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儿童为芭比娃娃设计衣服、发型、给娃娃建小房子等,即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吸引小朋友的眼光。对于男孩子,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诸如玩具枪、玩具剑或者小朋友喜欢的奥特曼模型等,让小朋友动手组装。这样能够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的开心,学的也开心。

二、创造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环境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在生活中学习会更简单,更易于接受。关注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创造一个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环境,使小朋友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美术教育本来就不是格式化的教育,美术教育不能只在正常的课堂内教授,时间长了孩子肯定会有厌烦情绪。老师可以把美术教师进行重新布置规划。比如在学习绘画小动物时,可以把墙面绘成森林,绿油油的茂密的森林会使人放松心情,可以让老师和学生都扮演成小动物,模拟生活在森林中的小动物,不仅可以使小朋友更直观、更真实地认识到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还能够教授小朋友一些关于森林和动物的科学知识。

除了创造生活化的课堂,还可以带领小朋友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来进行美术学习。比如,可以举行一个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切身体会生活中的美,使他们更深的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例如,美丽的植物主题活动,可以带领小朋友去植物园进行学习,让他们观察各种植物的外在形态,如植物的叶子,植物的花朵,植物的果实等让他们用眼见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植物,让小朋友最真实、最近距离的观察植物,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激起他们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对植物的喜爱,同时也可以告诫他们花草树木不光美丽还保护着小朋友,为小朋友提供美丽的生活环境,提供新鲜的空气,还可以教育小朋友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三、利用生活物品来进行美术教学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第七篇

(福建省永泰县城关幼儿园 福建 350700)

摘要:当前,幼儿园发展已经呈现出日益迅速的形势,而幼儿园美术教育也呈现出全新的变化趋势,由最初的教育单一化目标培养逐渐转变为对幼儿的全面素质培养。因此本文就将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变化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且针对其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变化;问题;对策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也是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美术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本身实现改革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针对美术教育的新变化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且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对其积极进行解决将有效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呈现的新变化

幼儿园教育目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传统的单一技能培养转变为对幼儿的综合全面培养。通过对幼儿的生活环境进行转变,从而使得幼儿可以在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当中,感受到对美的独特认知。其次还应该通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相应的自由表达,使得幼儿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相应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表达能力,使得幼儿可以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最后,幼儿通过使用多种美术工具以及材料,使得其自身的表现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实现提升,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基础性的审美观念。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标预设相对注重知识技能以及过分标准量化

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预设方面,过分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得教学过于呈现标准化趋势以及量化态势。教师往往要求幼儿掌握某一种特定的绘画技巧,然后通过模仿的方式让幼儿进行绘画学习。比如教师要求幼儿画“苹果”,可是,所有的幼儿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苹果的整体形状、苹果瓣的样子进行观察,从而整齐划一的画出了一模一样的苹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得幼儿陷入模式化的桎梏当中,进而造成知识技能化与标准化成为阻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使得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遭到抑制。

2、强调年龄段特点且忽视了幼儿的实际水平

许多教师还会忽视幼儿的年龄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幼儿在初步绘画的时候,只能驾驭几种基础性颜色。所以其绘画能力与绘画结果必然会呈现出这一阶段应该具有的特点,而非教师理想中的样子。

3、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教育的时候忽视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正确关系的处理,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是利用强制性手段对幼儿进行灌输。所以往往教师费尽全力进行讲解,可是幼儿的实际掌握能力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的具体对策

1、将幼儿的能力培养放于首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幼儿的能力培养置于首位,幼儿的感受、表现力、创造力以及个性的彰显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教师要求幼儿绘画自己想象中的父母,这时候许多幼儿可能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将父亲画成超人,把母亲画成公主等。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内心对美的感受与认知,也是一个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彰显。将这些置于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与首位,才能不断提升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3、注意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发展水平的符合

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发展水平应该是相符合的。不同的幼儿因为成长环境有所差异,所以其往往具有不同身心发展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比如教幼儿进行拓印的时候,可以为幼儿准备好树叶、颜料等基础工具。然而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许多幼儿可以很快掌握方法,则还有一些幼儿迟迟找不到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幼儿年龄与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协调,允许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

3、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还应该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幼儿的主观地位体现出来,其往往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思想,将教学过程看做教师与幼儿进行合作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或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幼儿进行强制灌输的过程。应该时刻将幼儿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关系,从而鼓励幼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发言,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进而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交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幼儿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才能逐步展现出来。

当前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确实呈现出许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师不断转变自身理念,树立全心教学观念,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以及对幼儿综合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幼儿园美术教学水平,让幼儿自幼形成独特的审美认知体验,从而不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成熟的心智,在未来的成长中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