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精选6篇)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 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能力
一、引言
高中化学学习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难度,枯燥而不好理解,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实验性操作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灵活的应用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提升自身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分析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论价值。高中化学是一项相对枯燥的学科,知识内容需要理解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记忆。高中化学实验的加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备的讲解,保障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的安全性,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当学生再遇到化学中的疑难点时,就会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
第二,高中化学实验存在认识论价值,高中化学是一门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高中化学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化学实验的支撑,化学实验的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容易通过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学习探索的能力。
第三,高中化学实验存在方法论价值,做化学实验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平台,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知识有更加强劲的探索动力。化学实验操作更是让学生进入科学实验世界的必经之路。
三、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化学老师对高中化学的教育方面存在着应试为主,实验为辅的做法,对于实验教学缺乏重视,甚至在黑板上画几个小试剂瓶就当作实验教学了。或者是高中化学教师自己给学生操作好实验结果,让学生只对现象进行观察,却没有让学生亲自实验。除此之外,学校领导缺乏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并没有投入充足的经费进行化学仪器以及化学设备的购买以及更新,导致高中化学课本中一些必要的化学实验没有正常地开展。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一部分学校开始开设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必要课时,一部分化学教师只是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没有将趣味性融入到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做完实验之后更没有及时地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补充,也不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要求,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教学的真谛,只是接触到了一点皮毛,失去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四、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所谓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的同时能够规范准确的进行化学知识的科学探究。学校领导以及化学教师应该提升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地加大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资金支持以及物资支持,化学教师应该摒弃应试化学教学的错误思想,重视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合理安排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一边给予指导,一边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提升学生对于探究式实验的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倡导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我国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应该将这种教学方法融入进去,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探究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提出实验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构建、共同搜集实验信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开展,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指导和规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五、总结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 第二篇
摘要:本文从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深刻反思了目前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化学教师队伍;监督与管理
应用化学是21世纪化学中的重点学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渗透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目前国内已有400多所高校设有应用化学专业,覆盖了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硕士院校与专科院校以及理、工、医、农、林和师范等多类高校。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之前最好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由此,实验性比较强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尤其需要重视该学科的毕业设计。笔者根据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我们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综合性作业,其题目由指导老师下达,一般会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深入生产生活、总结文献、反复实验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即通过设计实验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一般,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后,学生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完成综述并撰写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修改后提交专业组进行可行性论证后,再进行实验。目前部分学生在拿到毕业设计课题后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设计实验后,也不清楚实验目的及如何讨论得到实验结果。因此毕业设计表达的内容层次不清,论证不充分,普遍存在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这不仅仅是教学条件的问题,还反映了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硕士毕业论文教师队伍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整体教师队伍层次不高,有些教师自身就是硕士毕业,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肯定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教师只为赚学时而争抢带硕士毕业论文的名额,却不管学生做不做实验;另外,其自身的实验研究经费也严重不足。个别指导老师一味追求高难度、好成果课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水平;部分老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答辩,随意组织答辩组,没有监督委员,因此,学生做不做实验,做的怎么样,完全由自己老师来评判。这样,就导致了在毕业论文中“假题假作”、“一题多人”、“伪造数据”等弄虚作假现象普遍,甚至,个别教师的学生从来不要求进实验室做实验,就能完成毕业论文,正常毕业。
三、针对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如何抓好应用化学硕士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加强对毕业论文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和学院应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加强对老师指导硕士毕业论文的监督与管理,譬如:毕业论文要一环扣一环,首先是文献查阅,接下来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前两个月进行一次预答辩,最后答辩的时候要请外校的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另外答辩的时候要采取匿名答辩制,学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监督与管理,严格禁止弄虚作假的现象;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要学生感觉到有危机感,譬如:对硕士毕业论文采取末尾淘汰制,每个年级答辩成绩为倒数10名之内的被淘汰,进行第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过者,不发学位证。另外,学校对带硕士毕业论文的老师要有一定的要求:
①带硕士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②禁止在院校兼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带毕业论文。双管齐下,让学生和教师都存在危机感,才能逐渐避免或杜绝毕业论文设计的懒散和随意现象。
总之,加强对应用化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监督与管理,不但能够督促老师尽忠尽职,而且还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自信心得以增强,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从而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抓好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对毕业生、专业、学校和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文成.从毕业设计反思精细有机合成及应用化学教学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2):100-102.
[2]唐冬雁,李文旭,强亮生.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9-40.
[3]杨嘉谟,丁一刚,陈金芳.论毕业设计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J].化工高等教育,2002,(4):52-54.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 第三篇
一、新课程背景下化学科学的文化要素
1.知识文化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是科学与文化在观念层面上的直接关联部分。若把其他文化要素比做科学文化的血肉,则知识文化要素为科学文化的骨架。知识文化要素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他文化要素的载体。化学课程中的知识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等等。
2.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操作性成果。技术文化离不开知识文化的理论支撑,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生产性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是化学技术文化的集中体现。
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对过去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事实、进程进行记录、诠释和研究的一种文化。历史文化中包含着人文、哲学、科学、伦理道德等多种亚文化,可为现今及未来远景提供参考依据,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化学课程中的历史文化要素主要是各种化学史,如化学家们的事迹、与化学相关的发明、发现、发展和生产的历史等。
4.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生命与自然环境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的文化。自然科学中融入生态文化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双面性,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化学课程中的生态文化要素主要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矿物资源的开发、化学变化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等等。
5.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区别于人类其他亚文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审美价值,除此以外,艺术文化还具有认识、教育和陶冶等功能。让学生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艺术文化,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引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深刻变化。化学课程中的艺术文化要素主要是与化学相关的美的存在,如生态环境美、科学精神美、化学美等。
6.伦理道德文化
伦理道德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自愿接受的内在的价值理想,二是遵循内在价值理想的外在的行为规范。科学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以及所表现的价值理想和行为规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化学课程中直接属于伦理道德文化范畴的材料较少,一般隐含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中,如化学家献身于科学事业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等。下面以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为例,列出教材中所含的部分文化要素(因教材中的文化要素都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呈现,故表1中未列出知识文化要素)。
二、文化视角下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在“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1]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教材加强了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人文文化作为满足人精神世界需要的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目标就是强调化学学习不仅是获取化学知识,更要接受化学的科学精神、思想的熏陶,塑造科学品质,提升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1.创造丰富情境,凸显STSE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STSE教育是在人类生活的背景中将化学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实质是融知识、技术、生态、艺术、伦理道德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教育”。通过STSE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还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STSE教育也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运用化学知识权衡利弊并做出恰当的选择,感悟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STSE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知识可承载的STSE内容,将具有类似STSE教育价值的不同的化学知识内容,用类似的设计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分析、解决同一类实际问题时能形成正确的角度、思路和观念。例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时,先是在自然界的背景下呈现氮元素的存在及循环,然后是具体代表物的性质,再到应用物质性质分析解释环境问题。那么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时同样采用自然界物质性质社会、环境的模式组织教学,就能让学生主动建构同一类实际问题的分析角度、思路和观念。[5]
2.融合历史文化,塑造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史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部分,它以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和科学史知识为载体,呈现了化学科学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人类在化学科学研究上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融合化学史教育,让学生在历史背景中学习科学知识,既能让学生在科学发现、演变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化学知识,又能在化学史蕴含的科学态度、精神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合理、恰当地融入化学史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又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熏陶。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化学的历史文化素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不同类别的化学史充分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利用化学家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如舍勒发现氧的故事、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等等。利用化学发明、发现史、生产史、应用史,既能让学生了解前人的科研事迹,又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如侯氏制碱法、苯的凯库勒式结构等,都是很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3.发掘地方文化,体现校本课程魅力
发掘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资源,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习化学,是促进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留给学校和老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基于地方和学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地方文化资源是宝贵、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以地方文化资源为载体,整理找出与化学关联的内容,然后确定其对应的国家课程内容,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地方文化资源非常广泛,包括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都是课程开发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风俗习惯等;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地质、矿物、水、气候、生物等;生产生活包括当地的工业、农业、手工业、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这些资源都可结合地方特点,发掘出与化学相关的文化要素,例如陶瓷文化———硅酸盐、地方饮食文化———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大城市的雾霾———硫和氮的化合物等等。
4.展现化学之美,培养科学的审美观
法国哲学家韦伊曾说:“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尽管美在科学中没有准确的定义,人们对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美的确客观存在于科学之中,它总是与和谐、秩序、统一、完善等相联系。化学科学对物质世界的外在现象和内在结构的精确描述,展现了化学科学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化学中处处存在着美,只要潜心挖掘,就会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源。科学审美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在化学教育中将审美和科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化学及其文化之美的熏陶下,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审美观。化学之美主要体现在现象美、结构美、守恒美、平衡美、理论美等等。如烟花燃放时发出的五颜六色的光、酸碱指示剂变色等,这些色彩绚丽的化学现象,展现的是化学现象之美;苯分子的环状结构、C60的足球状的结构等,它们对称、均匀的特征,展现的是物质结构之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展现的是化学守恒之美;勒夏特列原理指导下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展现的是化学的平衡之美;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其简洁性、规律性、预见性,展现的是化学的理论之美。
5.引入通俗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通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构成要素,是人类文化中诸多的亚文化之一。有着大众基础的通俗文化,作为我们身边发生的文化事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引入通俗文化,寻找合适的交点,让课堂上的科学文化与课余时间的通俗文化交融在一起,以通俗文化为纽带,拉近化学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一首《石灰吟》让学生们感到化学并非只能通过枯燥的文字和化学符号表达。再看北大原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之歌———《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普通老师创作的化学版流行歌曲《青花瓷》等等,这些都是在“接地气”的通俗文化中传播化学文化。尽管有些创作从科学的角度看并非那么完美与严谨,甚至有些世俗和随意,但不可否认这些和通俗文化交融的化学,让化学知识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化学文化中感受、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之,以文化的视角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理解是化学教学的关键,不仅要展示化学科学中显性的知识价值,还要挖掘化学科学中隐性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在广泛实际应用中感受化学科学的博大精深和社会价值,培养发现意识与探究能力;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中感悟化学科学丰厚的文化背景和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在化学之美的展现中体验化学美的艺术内涵和无穷魅力,形成科学的审美观。挖掘化学教材中的化学文化,通过润物细无声地教化熏陶,不仅可以传授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陶冶科学精神,还能培养科学思维,塑造科学品质,提升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科学感情,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科学品质
化学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智力的支持,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通常情况下,化学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类具体的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时,对于实验人员的严谨态度和科学品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从而得出最为科学的结论.对于化学实验室以及实验用品的了解是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教师一定要在初始的教育过程中就渗透相应的科学品质.使学生们在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化学教学中,领略到化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器具的讲解时,要展现出整洁规范的实验室环境、有序摆放的实验器具以及各类生动的实验现象.为什么酒精灯一定要用盖子来盖灭,为什们不能用水浇灭,为什么磷会轻易地被点燃以及不同材料燃烧所释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都是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最佳方式.让学生们在疑问的带领下,走进化学的世界,并在良好实验室形象的展示影响下,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二、强化学生们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化学教育大纲对于学生的培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目标,来保证学生们在结束初中学习时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便于其日后的急需学习和发展.因此,化学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任务中认真的做好实验的演示,还要为学生们的化学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尽量使每位学生都又亲自动手的机会.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强化化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缩减理论性内容.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由于当今社会实用性人才紧缺的现状所导致的,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对学生们实际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们的化学科学水平.对于教材中的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作出详明的介绍,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介绍来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而在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化肥农药等方面的了解,找到生活与化学的共通点,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培养学生们思维的探索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要增强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不仅是为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们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具体的化学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譬如在学生们学习了“水”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自然界中了解并发现水的状态以及利用和污染情况,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去收集一手资料,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们的科学严谨态度.又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中,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通过多种形式来对一个论点进行实验,拓宽学生们的探究渠道,强化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们可以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的所在,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素质.
四、使学生们在化学学习中树立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大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思维和身体上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使得其单独操作化学实验的难度和压力较大.因此,团队形式和小组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类问题.化学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团结协作精神,在化学的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化学成就都是由团队协作而发现的,通过小组的实验形式,对于学生们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们通过自由的结成小组,可以对自身感兴趣或认识模糊的化学内容予以探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而且在各成员之间的协作下还有利于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验的失败.例如,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如果碳和氧化铜的比例不当,以及温度和药品的干燥程度达不到要求时都会影响到相应的反应现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项材料的收集和实验步骤的把控做到明确的细分,使每位成员都了解自身的责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化学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初中时期的化学学习只是将学生们引入到化学的世界中.而化学科学素质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品质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为学生们找到化学学习的途径,通过专业知识的提升来感悟相应的科学素质,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培养出应有的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关键词: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起步于1991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其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2009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始招生。正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招生等方面有所区别、存在差异,因此,过去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就要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但如何创新以及如何真正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体现出“创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一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较为完善,研究也比较深入。其中,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论文标准、实践方式等方面。因此,尽管国内外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3]。
培养目标形同虚设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顺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思路的关键因素。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有较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却与工学硕士学位有极大的重合,并未表现出其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差异所在,尤其是培养目标在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方面存在不足。美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中,无论是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或是学位论文考核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区别。
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具体培养环节与原有的学术型工学硕士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指导教师工程实践意识淡薄等等。
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
质量评价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对论文选题类型的探讨之中,至于学位论文考核的其他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形式、考核方式、评阅答辩等)则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形同虚设、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等主要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展开教学与培养指导,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每位全日制工程硕士配备两名导师,校内导师为主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为辅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校内外导师各负其责,共同商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校内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导师,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每年选聘、培训2~3名校内导师。
校内导师实行任期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方可延续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被取消导师资格。校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导师每年由化工企业负责组织推荐,被推荐专家应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应用研究项目或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符合学校有关导师聘任条件,由学校负责认定导师资格,并聘任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严格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等规章制度,履行导师职责。
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
为了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遵循“强化基础理论、突出实践与创新、着重综合素质”的原则,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或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涉及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
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践行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通过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形成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自我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环境和条件。校内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基础课(化学)示范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4-5]。
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7]、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
完善“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了培养和提升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等,完善“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9]。
实践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实践A(集中实践)、专业实践B(分段实践)。实践课程由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其中专业实践A以校内导师为主,专业实践B以校外导师为主。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基本实施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三结合”实践教学方法。
逐步实施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三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演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基本要求。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通过工程实践,使工程硕士熟悉本领域中的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某一或多个环节中的工程知识,并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工程硕士在工程实践中的态度、表现、过程、实践内容和总结报告质量,对其工程实践课程成绩进行整体评价。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在双导师指导下,工程硕士通过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给出。
3、结语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该研究将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为其他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4):47.
[2]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交通大学,2011.
[3]柴松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申少华,周虎,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与建设思路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21):204-205.
[5]申少华,李爱玲,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运行管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21):227-228.
[6]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8):191-192.
[7]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48-149.
[8]刘国清,申少华,黄念东,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实践教育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6):176-177.
[9]申少华,高文华,胡忠于,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4):224-225.
化学实验本科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渐渐开始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国内外由于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故而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至关重要。
关键字
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营养;使用规范;发展
引文
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一、食品添加剂概述
根据《xxx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虽然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在内涵和外延上略有差异,但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
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和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而目前使用的大多是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指标;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提高加工效率;有利于食品保藏和运输,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界各地至今没有统一的食品添加剂分类标准,我国是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的。可以分为21大类:酸度调节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
二、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和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
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相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代替蔗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高温>150度的面包等烘烤食品或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有了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食品中加入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如果不用阿斯巴甜,食品中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容易肥胖,影响钙质代谢,也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其实,食品添加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害人们的健康,它会为人们带来许多方便。
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因此,适当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的,也是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的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
养平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多使用,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使用过度,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另外,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分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都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如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而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部分食品安全
一、食品添加剂的超标原因及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由于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接连不断曝光的苏丹红、孔雀石绿、甲醛啤酒等事件触动了消费者敏感神经。目前,影响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是非法加工,特别是加入非法添加剂。凡是超出允许适用范围或超标使用的都称之为非法添加剂。有些不法经营者,非法使用未经国家批准或禁用的添加剂及一些不能食用的工业剂代替食品添加剂,如“苏丹红”、“吊白块”、“瘦肉精”。这些都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非法添加剂,是不法商人将工业用的原料用到了食品中。另一方面是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的原因主要有:食品添加剂的经营者、使用者缺乏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及安全意识,有些中小型厂家设备陈旧简单,缺乏最基本计量、搅拌设施,造成食品中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四川泡菜”过量添加苯甲酸钠就是典型的例子。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后果,甚至会引起细胞癌变,虽然在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产生,但是反复食用,长期累积,不仅影响人体本身健康,还会对下一代的健康产生危害,造成胎儿畸形和突变等情况。食品添加剂引起毒害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化学及生化转化产物有毒性如偶氮染料色素转化为游离胺;环己胺糖精在体内代谢转化为环己胺等;
②食品添加剂中的某些杂质有毒性如糖精中的邻甲苯磺酞胺、氨法生产的糖色中的4一甲基咪哗等;
③营养强化剂过量的毒性效应食品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类、矿物质等,如果摄食过多会引起中毒。如维生素A摄食过多可发生慢性中毒现象,主要症状为眩晕、头疼、呕吐、易激怒等;大量服用还有致畸作用,影响胎儿骨骼发育。维生素D摄食过多会造成恶心、食欲下降、多尿、皮肤痉痒、肾衰竭,继而造成心血管系统异常等症状;
④添加剂使一些人产生变态反应已知有添加柠檬黄合成色素的饮料引起支气管哮喘、尊麻疹、血管性浮肿的报告。糖精也有引起皮肤痰痒、日光过敏皮炎等症状的报告。另外,很多香料也可引起变态反应。
食品添加剂除强化剂以外,多数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一定的剂量对人体无害,但是如果无限制地使用,即使无毒的食品添加剂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当前食品质量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当今,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经媒体多次报道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有吊白块漂白米粉丝、腐竹事件;面粉增白剂超标、采用违禁品如荧光增白剂漂白面粉事件;猪肉瘦肉精中毒事件等。还有全国多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总的来说,比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一些不法经营者,违法使用禁用的有毒物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食品添加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超范围,超限量等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最突出在面粉处理剂,防腐剂和甜味剂;标识不明确。
第三部分正确认识和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如何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因此,不论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强弱、剂量大小,对人体均有一个剂量与效应关系的问题,即物质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水平,才显现毒害作用。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明确规定了各种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添加量。2009年发布的《xxx食品安全法》、2010年发布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xxx73号令)》以及《xxx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品种、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需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并且必须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目前,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一概念比较感兴趣,那么,绿色食品含不含食品添加剂呢,回答是肯定的。《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NY/T392-2000中规定,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A级、AA级的产品视产品本身或生产中的需要,均可使用食品添加剂,在AA级绿色食品中只允许使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不允许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A级绿色食品中可以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但亚铁、硫磺和糖精钠、苯甲酸钠等30多种添加剂不得使用。
二、引导消费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食品添加剂
为什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心存疑虑?这主要是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再加上有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误导消费者是本来食品中不可缺少,能给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有饮食文化的食品添加剂成了消费者担心的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化学与人类生活》柳一鸣著
[2]《合成药物与材料:为生命保驾护航》江都市东升化工有限公司
- 上一篇:单元话题范文赏析的翻译(精选6篇)
- 下一篇:增加居住权的范文(精选19篇)
相关范文:
- 博士论文英文致谢范文(精选50篇)
- 打造廉洁工程论文范文(精选9篇)
- 旅游设计论文摘要范文(精选9篇)
- 需求分析的论文范文(精选16篇)
- 论文设计手段怎么写范文(精选18篇)
- 学校消防案例论文范文(精选8篇)
- 观察议论文范文(精选11篇)
- 论文需要写什么范文初中(精选5篇)
- 干部日常考核论文范文(精选5篇)
- 汽车转向检修论文范文(精选10篇)
最新范文:
- 药品集中采购分析报告范文(精选9篇)
- 采购补充合同范本(精选5篇)
- 租办公楼合同范本(精选14篇)
- 英语作文范文中考翻译(精选5篇)
- 地面工作计划22篇
- 环保部工作计划(精选17篇)
- 团委个人工作总结7篇
- 早教合同范本(精选8篇)
- 销售承包合同范本(精选15篇)
- 普通话工作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