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23-02-22 11:53:00阅读量:210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一篇

现代诗歌是美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

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

一个好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如:

张开你的大嘴巴,

为人民服务。(何舟《剪刀》)。

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现代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现代诗歌是干涩的。

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

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二篇

郑愁予(1933-),中国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 1949年随家人去台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并能把传统的诗词意境,与现代西方的艺术手法相揉合,现代诗被改成歌曲,最多的就是郑愁予和余光中二人。 郑愁予的诗,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读他的诗,仿佛看到一个穿长衫的古代诗人。

近代诗人中郑愁予是我最喜欢的。他的“错误” “赋别”这两首,我极其喜爱,很幸运我的青春年少时期,有他的新诗一路陪伴,这几日读罢传统古诗词,很自然就想起了这位近代诗人,《赋别》也是一首写离别的诗,写一首男女恋人分手的悲歌成长,全诗分三小段来展开诗意。

《赋别》一开始就点出了时间和气候。和女友分手,他不说是发生在一个风雨的夜晚,而是说:“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难道这一段感情,注定了会像风一般的轻,伤心的泪水如雨而下,这一段感情的结局,似乎早已经命定,是命定的“已经成形了”。别离的时刻,天空刮着风,下着雨,再伤感不过的时间和气氛了。分手没有任何的哭闹和争吵,她只是无言地笑一笑,诗人也只是无言地摆一摆手。

于是,寂寞伴随着两个人,沿着一条背道而驰,永不会交接的路上,向空旷的天际,无穷地伸展开来。说再见都是多余,还需要说出来吗?“再见” 通常就意味着永不再见了,也没有必要再多说了。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似乎这样的无言动作,分手还真的有点像 “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 ”,仿佛顿悟了。“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学笔法。寂寞是没有脚,它不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伸展,而失恋的人却会!相思它不会奔跑,但会因深切的思念,带来苦恼与悲伤。诗人和他女朋友分手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可诗人无法忘怀对方,他能不念吗?于是“念”此际她已经回到滨湖的家居小屋,“想”到现在,她可能正在梳理着被风吹乱的长发,或着整理着她被雨打湿的外衣。这种无法自拔的深深思念,不正是他仍爱着对方的证明吗?

然而等待着诗人的是什么?是风雨交加的寂寞归途!诗人内心的感觉是寂寞、孤单、渺小、迷惘和一片漆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北宋欧阳修的名句,送别的人与离去的人越来越远,被宽广世界所隔绝,即使登上高楼,对方心意已决,再也不会回头了。

从分手的一刹那,便走出了他的.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无形中。

诗人郑愁予离开了伤心地,似乎风雨兼程地坐火车回家。

火车经过丘陵地带进入一片宽广的平芜,山慢慢的后退,平芜就又于山的后退而更宽广,用这个广阔的景,去衬托出火车上失恋的诗人,此刻的他,是何等地孤单和落寞!

客观的景色,只不过主观内在的投射,这是传统诗词中的绝妙好手法。经由失去了她之后,世界一片漆黑。“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恋爱就像脑人的三月天气,无论是初恋的迷醉或失恋的哀伤,都让人无法知悉从何而来。来去不留踪迹,神秘难解。在恋爱的散步中,难免走到岔路口,恋爱就像放飞的风筝,风筝飞向蓝天,有断线的遗憾;又如在沙滩散步,“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脚印”。这正是“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此后云水漂渺,难以预料。“独木桥” 的初遇已成往事,意指两人最初邂逅的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如今已是广阔的草原了”,爱情漂忽,渺茫难寻。诗运用现代派的手法,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达了同一意蕴。女友的话说得洒脱,而失恋者难挡相思之苦,转述得更深更长“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越是这样说,更看出维特欲爱不得之苦。

这首诗典型的体现了“愁予风”,爱情固然甜蜜与温柔,但它带给人们也伴随着一些苦恼,也许爱情的幸福正从痛苦中来。最动人的情诗,是失恋诗。这首《赋别》的主人,多愁善感,忧郁感伤的气质情调,形成一股旋风,打动了很多少男少女的心。

诗人的恋爱,做为一件事来看,有始无终。开始于独木桥的初遇,结局是分手,一个字,错!正像放风筝的小孩,紧握了断线的风筝。为什么会终断了呢?答案是错。

诗人和他女朋友的故事始于独木桥。初遇是冥冥中注定了的,发展到相识、相爱,以至分手,难道竟也是无可避免的命运在主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诗人再也触不到,看不到对方,扶持她专宠的权力已成过去。他的她,变成了往事。发展成这样,结论就是“错”!缤纷多彩的爱情故事,正像黄昏夜空的颜色,“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她为什么会变心,这似乎是恒久无解的问语。诗人选择了自我隐退远离,离开了她,便不想再见她了。

一段缤纷的爱情故事,才开了头就夭折了。就让这遗憾,变成生命中的永恒。诗人的真实世界,是失去了她的伤痛,对已静静入睡的她而言,只是梦境般的虚幻罢了。

留下未完成的一切,而海洋在何处?诗人独有的本领,就是文字的独特魔力!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三篇

浅谈现代诗歌写作技巧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很久前看到一段关

于解释现代诗歌的话

而在《文学理论》一书上对现代诗歌的描述则是: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我想,这里“最古老”的定义肯定是广义的,因这指向的诗歌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在我们国家发展只有短短数十年历史。然而就是这短短数十年,现代诗歌突

飞猛进,取得了很大可以骄傲的成果。其间诞生了许多杰出的现代诗人。

按诗人何三坡在答记者问时的一句话说“中国的现代诗歌,已经进入盛唐时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此间快速风靡的人群和热度,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日新月异,正以最快

速度和最高水平,爬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

下面我就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阐述几点,如果不够水平,还请诗友们多多包涵和支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

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四篇

【考点透视】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3.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4.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5.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真题演练】

例:(201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⑹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题目解析】

第⑴题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分段能力。让考生写出上阕最后一句,考生做好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整首诗有所了解,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诗歌的分段点,应该是“分外妖娆”。

第(2)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惜”字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从这个字向下找,本题应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第(4)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要仔细阅读该诗句,思考词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本诗,这里的两个词语“略输”与“稍逊”意思相同;均是“稍差”的意思;而“文采”与“风骚”意思也相同,应该是指广义的文化。

第(5)题考查考生的表达方式。做好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结合本诗看这首诗的借景抒情,因此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

第(6)题考查考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本诗使用了不少的修辞,考生做好本题要按题干的要求去做,让考生找出使用对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种修辞的定义,根据定义去判断即可。

【参考答案】

(1)分外妖娆。(2)只识弯弓射大雕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4) ①含义相同。②“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差”之意,“文采”与“风骚”都指广义的文化。(5)描写;议论。(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题策略】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真题演练】

例1:(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 ”: 。

“ ”: 。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例2:(2015年湖北省恩施州)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1)~(2)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1)诗中的雨伞具有怎样的精神?

(2)为了刻画雨伞形象,诗人采用了拟人、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 (2)示例一:拟人。全诗采用第二人称,将雨伞人格化,运用“陪伴”“撑开”“创造”等词语,赋予雨伞以生命,生动传神。 示例二:象征。诗人笔下的“雨伞”象征了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人。或“乌云”“风雨”象征了“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 示例三:烘托。诗人借“乌云”“风雨”来营造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烘托出“雨伞”形象的高大。

【试题演练】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选自《戴望舒选集》)

【阅读感悟】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着),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

1.诗中的“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中的“九”这个数字是实指吗?

2.诗人是怎样写这个美丽的梦的?

3.本诗语言优美,请找出一处并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一道小河

冰 心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选自《冰心作品集》)

【阅读感悟】

这首小诗以小河为意象,写出了诗人从生活现象中获得的某种感悟。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表达出了其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

1.这是冰心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敏锐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_______。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

是 。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地面对) 2.生活中的坦途 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略(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具体答案不唯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选自《舒婷的诗》)

【阅读感悟】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那种深情、那种热爱,结合自身的感受写了出来。可以看出诗中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对祖国母亲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这是一首从别致的角度来吟唱并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1.诗歌第一节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一句的深刻涵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与“淤滩上的驳船”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表达了诗人深沉而悲痛的感情。 2.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诗人决心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人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 3.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升华。既然祖国不顾一切地哺育了“我”,那“我”也要无条件地回报祖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报国情怀。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五篇

一、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基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课性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工具课性质,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非中文专业也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然而,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些新增设的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整体上依然沿用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1.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等,此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根据其授课对象的特点,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征,掌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这是专门为中文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专业课程,与其之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走向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很多高校的文学院、中文系都新增设了一些其他文科类专业,这些专业虽然隶属于中文学科,但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专业特点,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形成的专业,如影视戏剧、高级涉外文秘、文化产业、对外汉语等。这些新增设的非中文专业,与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依旧沿用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只在课时安排方面略作调整。至于教学计划、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并无太大变化,具体教学活动也与中文专业大同小异,甚至没有专门为非中文专业设计的相关教材和作品读本。可以说,目前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体系,只是现有中文专业的浓缩版本。由于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文学功底深浅不一,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譬如,对于讲求实用性的高级涉外文秘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若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掌握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而忽视对学生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这种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会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非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发挥出其独特价值。

2.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向来都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但却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不足就更加显而易见了。较之中文专业的学生,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较为薄弱,文学阅读面相对较窄,对文学的热情与兴趣也十分有限。由于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本身就容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产生生疏感与隔膜感,再加之当今社会紧迫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往往带有实用性与功利性的倾向,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其必修科目,但很多学生都认为此学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高,大多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被动地进行学习。若教师在教学时,或继续沿用中文专业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地传授文学专业知识;或脱离文学本身,将文学作品故事化处理讲些有趣的情节迎合学生;或在课堂上大讲文坛趣闻与文坛是非,只为博得学生课堂上的一乐。这不仅偏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宗旨,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还会让他们形成文学课程无用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非中文专业学生边缘化。为了避免这一现状,除了要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只注重学生文学专业知识的积累、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应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此外,还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考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需要的同时,摸索出一套能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契合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向

目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多集中于高职高专或全日制高校的中文专业上,对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探讨相对较少。面对令人堪忧的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如何摸索出一套系统、可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下的非中文专业的教学要求,已成为该课程教学实践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鉴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1.教学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建立自身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而职业技能训练则是学生顺利步入职场,开展职业生涯的前提。前者关乎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者涉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成功与否与这两方面息息相关,而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机融合,对于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中国现当代课程学习来说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给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使其获得文学审美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比较欠缺。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并不能满足其专业研究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一方面,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三个十年”或“十七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等的细分,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贯通性的宏观概括,在学生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和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将相关文学理论融入作品的分析与讲解之中,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应结合不同非中文专业的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对于文秘专业来说,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文学史和文本分析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实用性强的思考题和读写训练。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中心传授与此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通过文学观照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以介绍中国文化、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为主,并着重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其著作《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说的那样:“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

也惟有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才能被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所喜爱,并由此培养出顺应市场需求、不被社会淘汰的人才。

2.教学内容:明晰专业针对性与强化知识实用性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六篇

试谈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一)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可谓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这样解释,“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放弃文学,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邻里间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xxx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赢得读者的喜爱,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赏析 第七篇

摘要:简要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以期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3]张志云.“名作”从“欣赏”读起——《名作欣赏》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改.名作欣赏,2006(1).

[4]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