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范文程官职与爵位(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3-02-23 09:48:00阅读量:836

范文程官职与爵位 第一篇

范文程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家乡是在现在的沈阳。范文程在朝的时候,受到了清朝初期四代皇帝的重视,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清朝服务。

范文程在明朝末期出生,在他18岁的时候获得了秀才的称号,可以说少年扬名。或许是看到了明朝灭亡的气息,三年后范文程和他的兄长一起投靠了努尔哈赤。得到重用的二人为满清征讨明朝做出了很多贡献,几乎所有相关的会议、事项,范文程都有参加。

范文程在帮助清朝建立之后,他一直都在朝中为官,并且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期间也受到了不少排挤,但是他都不曾离开。直到后来多尔衮权势越来越大,甚至有想要夺取帝位的趋势。察觉到这一情况后,范文程最终站在了保护幼主一侧,以生病为由一直待在家中。也因此惹恼了多尔衮,遭到其他几位大臣的排挤,慢慢地范文程在政事上的作用变小了。

但在多尔衮离世之后,范文程再次得到了重用,恢复了官职,继续发挥着他的作用。

范文程官职与爵位 第二篇

作为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而说起他的十七世祖——宋朝名相范仲淹,那就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谥号中最为高贵的一种)。

出生在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程,在后金攻打自己的国家时,主给努尔哈赤投怀送抱,表达忠心。清朝建立前后,范文程积极讨伐明朝,对大清建立新制建议献策,被看做是清朝开国文臣之首。他一生辅佐四位清朝帝王,死后康熙帝亲笔书写祭文,并赐予谥号“文肃”。

人们不禁要问,范文程为何要忠于大清?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万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于辽东沈阳,据《清史稿》记载:“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曾担任兵部尚书,他也算是官宦世家,少年时代读书勤奋,很是刻苦,加上天资聪颖,沉着坚毅,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力,和他的兄长文寀一同成为沈阳县学生员。

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今天的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即汗位,正式建立后金xxx,并改元为“天命”。天命三年,后金的部队攻打到了范文程所在的抚顺。

范文程一不做、二不休,和兄弟范文寀便前往拜见努尔哈赤。

拜见前,范文程的曾祖范鏓暗中相助。得知是范鏓的曾孙前来拜见,努尔哈赤叮咛左右,这是名臣的后人,一定要以礼待之。果然,在和范文程交谈之后,努尔哈赤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很不一般。

得到努尔哈赤的器重之后,范文程的道路变得宽阔起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一步步走向关键岗位。

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攻打辽阳、西平、广宁等诸地,连战连捷,范文程始终跟随左右。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击败,半年后病逝,他的第八个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被推举为新任可汗,也就是清太宗。

作为先帝的宠臣,范文程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协助处理日常军务。天聪三年(1629),范文程跟随皇太极的大军二度南下讨明。他们从蓟门关进入,攻克遵化。随后,皇太极让他独立率军打仗。范文程很快拿下了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座城池,表现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

不久,明军进行反击,包围了大安口。范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在皇太极出兵攻打永平的时候,范文程奉命驻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以功授世职游击。”

以文出道的范文程不但能打仗,而且打的都是胜仗。这让皇太极心里很是舒坦。

天聪六年(1632),范文程与其他几个意见相同的大臣一起上疏,建议皇太极放弃攻打宣府、大同等地,改为直取山海关。后来,清军入关占领中原,证明了建议的正确性。范文程的战略眼光也就此展露。在破旅顺、收平岛、讨朝鲜、抚定蒙古等重大战略中,范文程良策不断,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智慧。

崇德八年(1643),太宗皇太极去世,群臣又商议推举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汗,是为清世祖(后来的顺治帝)。福临刚继位时,贝子硕讬等人持反对意见,暗中谋划立多尔衮为可汗。但多尔衮将他们告发,硕讬等人被处死。范文程原本跟随硕讬,属于镶红旗,但硕讬已死,他便被划入镶黄旗。

后来,清军以破竹之势攻入北京,李自成仓皇而逃。如何稳定人心,赢得老百姓的支持?范文程写出了安民告示:义军入关是为了替大家复仇而不是抢杀百姓。他们杀的都是恶贼。请大家放心,“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一听这话,老百姓的心里踏实了,纷纷归顺清军。同时,范文程积极参与各种规章制度的修订,为新诞生的大清xxx尽力尽心、夙夜在公。

顺治元年(1644),范文程位列大学士之首,地位十分显赫。顺治十年(1653),范文程受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五年(1666),七十高龄的范文程病逝。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纪念文章,并“赐葬怀柔红螺山,立碑纪绩,谥文肃。” 御书祠额“元辅高风”。

识时务者为俊杰。纵观范文程的人生,他敏锐地察觉到明末的腐败,抛弃了气息奄奄的大明王朝,而是主动投靠努尔哈赤,为锐意进取的后金效力,并对大清管理体制的优化出智出力,成为开国重臣。

功成隐退的范文程走完了七十年的人生旅程,可谓功德圆满。“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康熙皇帝的这句评价不但掷地有声,而且消弭了后世对他的那些恶评。

就国家角度来看,范文程与洪承畴是通敌xxx的xxx,但从政治与文化角度来看,范洪二人是促成满汉共政並且使满清全面汉化的最大功臣。如果不是范洪二人的努力,汉民族在清朝可能将是又另一种待遇了。当然也有人反驳这个观点,从第二个角度来看,当年的革命英雄汪精卫也是这样,促进xxxxxx的功臣!

也有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以今天的眼光去评论过去。历史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其局限性。国家,不过是统治的机器,人才是根本。

当然更有认为降清和事清有本质区别,人家没在明朝当过官,没吃过你明朝俸禄,所以不能称之为xxx。而且人家还是土生土长的辽东人。

被人反驳,辽东那时候是明土,白痴,他的家族可是受过皇恩的,结果背叛明朝那叫一个干脆,这样一个xxx都能洗白,那xxx这个概念就不需要存在了。努尔哈赤也是明朝臣子,之后反叛的,真正的满清故土是通古斯河。

更有人从历史角度来看,识时务者为俊杰,范文程的选择无可非议!如果他身处唐初,明初,大家又如何评价呢?就是英雄吗?他不是秦桧之类的人物,做法无可厚非。看待历史,不应片面。其实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是很晚的事。古代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林则徐邓世昌岳钟琪左宗棠曾国藩纪晓岚刘墉可都是满臣,当年中国人都是清朝臣民,当了顺民近三百年,难道都是xxx?统治集团是各个利益团体的集合,不是一族的可以集合产生新的民族。了解人类历史需从经济学观点去了解,一切都顺利成章。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真理。时代不一样,评价就不一样。在当时的时代他就是彻头彻尾的大xxx。范文程和李陵和龚半伦 三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李陵无可非议 龚半伦实属可恨 只有范文程有争议。

范文程官职与爵位 第三篇

明清之际,风云际会!许多明朝的重臣,由于各种原因都投降了满清,其中又以吴三桂和洪承畴最为著名!

对吴三桂是因为康熙要削藩、夺他的爵位,明朝的臣民、反清义士他没少杀,连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被他从缅甸抓回来用弓弩勒死了。关于吴三桂没什么好洗地的,人们都了知道的有很多故不多言了,下面重点说下洪承畴。他本来是明朝很牛的一位统帅,曾把李自成、张献忠打得差点崩溃,由此暂时稳住了明朝的局面。可惜很快辽东战事爆发。

洪承畴就被崇祯帝给调任辽东,任蓟辽总督,在锦州地区跟清兵大战,洪承畴战败被俘。皇太极想要招降他。但洪承畴却绝食明志,誓死不降。皇太极便又派出得力助手范文程去劝降。

由此,范文程和洪承畴有了交集。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可惜他却成了满清第一文臣,被努尔哈赤发现后,就很赏识他。到了皇太极时期,范文程就几乎成了皇太极的“大脑”了。许多关于明朝的策略等,范文程不但参与其中,且几乎是发挥着主导作用。

面对范文程的劝降,洪承畴依然严词拒绝,但此刻却发生了一件小事,房梁上掉下一些土来,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一面拂去尘土,一面继续怒斥范文程,表示:绝食到底,以死明志。

范文程不动声色地走了,回去后对皇太极说:“洪承畴死不了,一个下定必死之心的的人,哪能还顾及身上落下了尘土?”

不得不佩服范文程的明察秋毫,从这么一个寻常的举动,竟然就能窥视出洪承畴其实是在“要价”!所以当皇太极亲自出面后,洪承畴降了——当然,还有一个说法是,孝庄太后亲自出面劝降的洪承畴。但无论是哪个,给洪承畴的这价码,都算顶天了。

就这样洪承畴投降了,为清廷是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可历史有时就这么好玩,一晃到了乾隆年间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下旨编纂《贰臣传》,乾隆帝则以“忠君”为最高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对此,乾隆帝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是,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即把投降清廷的那些前明大臣们,管你当初功劳多大,几乎都被打入其中。表示这些人,不配当忠臣。相反那些誓死抵抗的前明臣子,却都成了忠臣楷模,被大力表彰,这是何等的讽刺。

自然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等,这些明末清初时,投降过来的风云人物都进入《贰臣传》。这其实就是乾隆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证明了,清朝的统治已稳如磐石了,之前的那些反清复明活动,失去了基础。

但这个《贰臣传》一出,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现,号称“第一汉臣”范文程没被列入,依然是忠臣楷模,那么乾隆为何不敢动范文程呢?其实,就三点原因。

第一:范文程没有“投降的过程”。据《清宫秘史》中言:在万历46年时,范文程主动来找努尔哈赤,言称自己曾屡屡给明朝皇帝提建议,却都不被采纳,如今要啥没啥,听说您爱才惜才,我就毛遂自荐而来了。努尔哈赤便跟范文程交谈,大为赞赏,所以重用范文程。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范文程的主动投靠而来,当然也可以说“良禽择木而栖”,这种情况下,就没有投降之说,如何能算贰臣?

第二:范文程的祖先太有名。他是范仲淹的后代,而乾隆编纂《贰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统治,树立忠臣楷模啥的,如何能把范仲淹的后人也打入《贰臣传》里,这不是适得其反了吗。

第三:范文程的功劳太大,地位太高!全程参与了满清开国不算,还是顺治的老师!这等身份,你让乾隆如何敢把范文程打入《贰臣传》,那顺治帝就成啥了?

但哪料,范文程虽未被乾隆打入《贰臣传》,依然做着忠臣楷模,就这样对清朝鞍马劳后的有功之臣,但是乾隆对他有着不好的评价:“范文程本明季诸生,臣事我朝,致身通显,虽非如洪承畴身事二朝可比,然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警示大臣们不要向他学,范文程看到这句话该做什么感想呢?由于他是让清兵入主的关键人物,使得至今仍然受到很多后人的诟病。

当然民间对他的认同感却非常低。甚至把范文程视为比洪承畴甚至吴三桂还坏的汉臣。所以范文程至今还是一个争论性人物,是忠臣楷模,还是比贰臣更坏的汉臣,也就只能交给时间去选择了。

范文程官职与爵位 第四篇

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最大限度地从现实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的利益出发,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定评,比如对历史上一些有污点的人物,如秦桧、严嵩、洪承畴、方伯谦、汪精卫等的评价,就出现了一些颠覆性的新说。这里以洪承畴的评价为例。

史学界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一直就存在争议——或因现实利益与正义原则的冲突,或因政治观念与历史环境的枘凿,导致了不少对明清易代背景认识的偏差和对清朝历史地位认识的分歧。

2006年,洪承畴纪念园举行隆重的揭牌开园仪式——承畴纪念园是在洪承畴已倒塌100多年的故居基础上复建的。该纪念园包括承畴纪念馆、碑廊、碑林、复制顺治皇帝的“御制碑”等部分。多名清史专家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园仪式。专家们表示,应该给洪承畴一个公正的评价,并指出要公正评价洪承畴需解决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洪承畴故居复建委员会顾问洪榕光告诉记者,此次复建不仅建立了洪承畴纪念馆,而且还将顺治皇帝的“御制碑”复制出来树立在纪念园中。该碑对人们进一步认识洪承畴有一定的帮助。顺治九年(1652),洪承畴的母亲傅氏逝世时,顺治皇帝派福建布政司使胡升猷为钦差莅临泉州谕祭。祭文称洪承畴为“开国鸿勋”,“兴朝良佐”,高度评价洪承畴的功绩,洪承畴的母亲傅氏准封一品夫人。“御制碑”就是将顺治皇帝的谕祭文刻成碑立在傅氏的墓前的碑刻。

还举行了新编历史剧《洪承畴》DVD的首发式。该剧今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最高奖———优秀演出奖等多个奖项,深受戏剧界的好评。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研究员认为,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认识水平逐步提高,洪承畴会得到更公正的肯定。他说,对洪承畴这样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站在一个王朝的立场上,而是要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平等对待明和清两个王朝;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平等地对待满族和汉族;既不能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也不能以纯道德的立场评价历史人物,而应以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评判历史人物。如果这三个认识问题解决了,就能较客观地评价洪承畴的历史功绩。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最终封为兵部尚书一职。公元1642年,清军入侵,驻守在松山的洪承畴因为兵力悬殊,战败被俘。当时清军的领导者皇太极在面对洪承畴这位俘虏时,并没有斩首,反而将其作为上宾极尽恭敬,洪承畴十分感动,最终选择了归顺清朝。皇太极身边的重臣十分不解皇太极的做法,纷纷跑去质问,皇太极回答说:“我们这么辛苦地奋斗许多年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夺取中原么?”众臣纷纷回答是,皇太极说,这个人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问鼎中原的关键人物。就这样洪承畴成为了大明朝的叛变者,被皇太极归入汉军镶黄旗下,在清朝此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被后人称为“开清第一功”。

著名学者阎崇年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以偏概全,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待问题,而归根结底应该看他是否有利于黎民百姓。明朝末年,朝政腐败,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力挽狂澜,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正是因为洪承畴心系百姓,才降了清朝。他为天下苍生,蒙受种种非议责难。洪承畴在清廷入主中原后,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让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他的许多建议和举措,对于满清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和睦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评价洪承畴,其所作所为应该是最基本的依据。洪承畴身为明朝一品大员,在明朝尚未灭亡的情况下,在失败的战场上投向敌对方清朝,他身后躺着的是明朝千万战死的将士尸骨。降清后,他,过河卒子往前拱,出卖明朝外交机密,替清朝招抚西北、江南,尤其是在南明与清廷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时,他在湖南前线苦支死撑四年余,为清军最后消灭南明永历xxx,彻底平定西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他,为清南北东西征战十数年,一直做到“鞠躬尽瘁”,与明统彻底断绝。评价洪承畴,还应明确他所处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要弄清当时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关系。清朝皇室先世从明初开始就是东北卫所武官,他们所代表的女真人就是明朝臣民,是明白无疑的一个中国边疆民族,虽然清朝统治者极力隐瞒这层关系——从努尔哈赤反明自立起,开始隐没与明朝的传统关系,称明为“仇国”;甚至清兵入关后,多尔衮还习称明朝为“中国”,而自称为“我国家”;顺治帝也强调过满洲与明“本为敌国”,一直到雍正帝仍坚持称明为“中国”,而自居为“外国之入承大统者”,相互间“则邻国耳”。洪承畴降清之时,明朝和清朝的现实关系是:明末农民起义激烈,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建立政府,与明朝争夺统治权,力图取而代之,但国家并没有分裂,不存在由谁统一的问题。如果说有分裂,那就是从后金(清)自立为国开始,自外于明,互为敌国——清军入关前后,实行xxx、掳掠、剃发、易服、圈地、缉逃等民族屠杀、民族压迫和征服政策,激起明朝官民的猛烈反抗。所以,谈论明清双方的关系必须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就事论事,实事求是。明确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洪承畴评价问题上出现的这样一种论调很成问题——即所谓“洪承畴降清,是从腐朽的明朝转入蓬勃兴起的清朝,从镇压明末农民起义转到为清朝的统一。这一转变,对清朝,属于开国功臣;对中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减少了生灵涂炭”。说洪承畴降清为清开国,这算是历史事实的描述,但至于说他降清“对中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就有问题。试问: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概念?明是中国还是清是中国?或者两个都是中国?如果是前者,洪承畴降清,不仅没有维护国家统一,而是挖了国家的墙角。如果是后者,说洪承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若不把明朝从中国的范围里踢出去如何说得通呢?至于说两个都是中国的话,明朝的中国原本就是统一的,是清人举起旗号硬要跟明朝划清界限!至于说“对中华民族,减少了生灵涂炭”,就更站不住脚了。怎么不先想想生灵涂炭从何而来?中华民族又是什么概念?明朝的统治的确腐朽,所以天灾人祸迭起,引发了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造成了生灵涂炭,这是一个来源;而清朝火中取栗,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生灵涂炭,而且,这一轮的生灵涂炭,无论是从时空范围论还是性质程度来看都要严重得多!因为清朝不仅要占领明朝的地盘,还要把自己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强加于人,一切政治以“首崇满洲”为出发点,社会经济运转以满足“满洲生计”为归依,思想文化要永远保持“满洲风俗”以便维持自己特权者、压迫者、独裁者的绝对地位,而把明朝那些不腐朽的甚至是先进的、民主的平等自由、崇尚气节、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等珍贵因素彻底铲除!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降清可以说是以暴易暴、为虎作伥。因为,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专制独裁统治最强化的朝代,并非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洪承畴也并非是中华民族的救世主。如果承认洪承畴降清是丧失气节,这是承认事实。在事实面前,人有权利沉默,甚而可以忏悔。但是,如果后来的人因为出于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等等现实利益目的,拉大旗做虎皮,因为洪承畴没有气节,已经丧无可丧,却要伪造出一种假“气节”——用“中国”或“中华民族”做包装,再贴上“国家统一”的标签,就难免令人不齿。

范文程官职与爵位 第五篇

范文程是绝对意义上的xxx。有些人强调范文程,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贡献,任何贡献都改变不了范文程的xxx属性。

1618年,努尔哈赤告天誓师,宣告“七大恨”,讨伐明朝。正是这个时候,作为明朝士子的范文程主动去投靠努尔哈赤,怎能不是xxx呢!

范文程为满清竭尽心智,谋划发屋方略。尤其是皇太极时期,所有伐明攻略,他都参与制定计划。而且在1629年的“己巳之变”中,儒生出身的范文程,竟然还披挂上阵,亲手斩杀了很多明军将士。

在招降孔有德、耿仲明、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过程中,范文程都立下了奇功,为清朝招揽了大批能征惯战的军政干才。

清朝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出仕为官的文人,尚可不以民族区别而判定功过。但是要知道范文程降清的时候,努尔哈赤在辽东大规模屠杀汉人刚刚过去不久。辽东汉人十室九空,眼看同族同胞被象牲畜一样屠杀,范文程居然降清为虎作猖。这种人根本不能用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来判断,完全是畜生不如。

虽然之后清朝在中原地区有将近300年稳固的统治,对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都不能够抹去后金和清兵入关之初对汉族同胞犯下的累累罪行。

现在流行一种趋势,就是为历史上一些已经有定论的人和事翻案。历史有很多细节掩藏在迷雾中,厘清历史的真相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为了翻案而翻案。更不能因为某个人作出了贡献,就否定它的根本属性,尤其是在xxx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更不能轻易妥协。

作为清朝的开国元勋,为什么对范文程的评价褒贬不一?

对范文程这个人的评价,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满清的功勋,汉人的败类。

这位范大学士原来是个什么人呢?他是明朝一个破落秀才,屡试不第的一个失意考生。他这样的人,正常情况下想混个一官半职,基本等于做梦。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六百年前李元昊能起事,就是因为两个无耻汉人投靠了他;六百年后努尔哈赤的情况并不比李元昊好到哪里去,直到他迎来了范文程。

范文程的到来帮助当时基本还处于茹毛饮血状态的人女真人迅速的走向了文明之路,满洲仅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就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比较完备的封建社会。平心而论,他对促进满汉文化交流是很有贡献的。

但是这种交流是一边倒的,因为当时的满人基本没什么值得汉人学习的文化。而范文程身为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老臣,不仅积极组织清军对自己的祖国大举进攻,还在满清士兵屠杀汉人的时候一言不发。至少在史料里,没有任何他为汉人求情的记载。

不仅没有制止对汉人的血腥屠戮,范大学士还天才的提出了“以汉制汉”的战略。依靠着几十万道德品质和他差不多的投降明军,满清不费八旗一兵一卒,轻轻松松坐稳了江山。

无论怎么说,对于当时的中国内地而言,满清就是入侵者。对一个入侵自己祖国的xxx和民族如此尽心尽责,眼见自己的同胞被屠杀而不吭一声,这样的人,除了败类,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才算客观。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