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3-03-05 12:22:10阅读量:336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 第一篇

游淑芬,来自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爱人、我,一个活泼懂事的女儿还有公公婆婆。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丈夫爱岗敬业,女儿懂事好学,公公婆婆勤劳善良,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身为人妻、人母和人媳,游淑芬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里,游淑芬会主动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务,同时协助丈夫管理好家里种植的蜜柚和几亩水田。每逢农忙时,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长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对于家里的老人长辈我都能尽责尽孝,每当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游淑芬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只要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游淑芬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她一直主张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共同发家致富。她的丈夫是乡社事办主任,工作非常积极努力,严肃、敬业、奉献是群众对他的评价。由于工作比较繁忙,丈夫照顾家庭的精力相对较少,但游淑芬并不埋怨他,看到丈夫为村民办实事,看到周围的村民一个个富裕起来,她的心里也非常骄傲,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和幸福。对于丈夫的工作,她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为丈夫能够有机会为村民服务而感到荣幸,希望她的支持能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也希望她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工作做得更优秀、实在。虽然丈夫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会主动地帮游淑芬,承担起丈夫在家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总会主动与游淑芬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游淑芬育有一女,说起女儿,是游淑芬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女儿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我。现在女儿正在上高二,立志向一本、二本冲刺。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提醒游淑芬和丈夫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自己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游淑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游淑芬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游淑芬也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许多,但是也可以获得许多幸福。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游淑芬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游淑芬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她的努力也让她收获了幸福和温暖。愿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 第二篇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xxx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作为一名xxx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xx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 第三篇

这是一个知识型的家庭,这是一个学习型的家庭,这更是一个和谐型的家庭。主人公周安林和他的妻子刘玉都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30多年来他们相濡以沫,携手比肩。生活上,他们互相关心照顾;事业上,他们互相激励鞭策,同心协力,营造了融融泄泄的家庭氛围,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由于他们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勉励,周安林从一名普通的干部成为业务骨干,逐步走上领导岗位,承担着市委的重要工作,出色地完成市委交给的一系列重要任务,得到同事们的广泛好评。他的妻子在宁德一中工作,是中学高级教师。30年来坚守教学一线,多年担任高三教学,业绩突出。刘玉是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被教育部聘请为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建设专家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作为福建省高中课改研究组核心成员,多次参加年省高考命题工作。在省内外开设讲座与公开课近百场。主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在事业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荣获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中小学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优秀语文教师等光荣称号,三次被评为XX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XX市名教师、XX市杰出人民教师,担任XX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多家媒体对她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在省内外教育界有必须的威望和影响。

周安林的岳父岳母都是离休干部,年老体弱多病。妻子姐妹两人,妹妹在北京工作,照顾老人的担子就压在他们身上。从他们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德工作,就和岳父岳母一齐生活。平日里,买菜做饭;生病时,端水送药,无微不至,毫无怨言。岳父晚年得了肝癌,夫妻俩四处求医问药

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事迹材料。当得知“灵芝宝”能够减轻痛苦时,尽管一个疗程要万元,尽管他们当时经济很拮据,但仍然倾其所有,不惜举债。能够让岳父走得平静,走得没有痛苦,花多少钱他们都觉得值。

对孩子他们从严要求,知识的重要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以父母本身的行为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人活着要有追求,要有思想,要有境界。所以,一向以来,孩子都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学习工作、待人接物。无论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在国外工作,都能得到大家的好评。

周安林的家庭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持续着浓厚的亲情。尤其是2016年,他的妹妹不幸患脑病毒,深度昏迷,生命垂危。医生推荐放下治疗。但是,他的一家人不离不弃,咬紧牙关,轮流守护,坚持了72天,最后把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病后,他的妹妹坐上了轮椅,一家人更是倍加关爱呵护,让她始终生活在亲情的温暖中。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 第四篇

在三门峡,有一个爱心之家,一家三口都是优秀志愿者,夫妻俩曾一同登上“中国好人榜”。

她就是三门峡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会长孙梅丽和丈夫王世举,女儿王怡楠。几年来孙梅丽和丈夫累计到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市老年服务中心以及敬老院做义工近3500小时,无偿抚养和资助10余名孤残儿童,个人捐款捐物15万余元。

孙梅丽与福利院结缘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做教师的母亲经常去福利院帮忙,孙梅丽自然就和院里的孩子成了玩伴,有时还帮母亲拆缝被子等。成家立业后,她去得少了,但一直没中断过。2006年,几个经常在福利院碰面的爱心人士开始商议建个qq群什么的,便于大家联系,于是,他们给这个“家庭”起名叫“爱心之家”。孙梅丽自然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头儿。在爱心之家的活动中,常能看到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士和孙梅丽不离左右,那就是她的丈夫王世举。王世举在烟草部门上班,孙梅丽张罗公益活动,多是他写策划文案,有时为了一个活动,熬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福利院成了孙梅丽和爱心之家队员的基地。每个星期天,孙梅丽和丈夫都会带领志愿者们到福利院做义工,给孩子们洗澡、喂饭,做康复训练及游戏等,福利院的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妈妈”。 孙梅丽还积极组织志愿者为福利院捐赠蚊帐、尿不湿、床单、被套、食品等,连续七年“一对一”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购买过年的新棉衣、棉鞋。每年大年初一他们都是到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过年。

孙梅丽还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孤残儿童进行重点抚养帮扶。福利院的孤儿党博涛脊膜膨出,做手术后走路不稳,为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2010年6 月,孙梅丽和丈夫把孩子接到家将近两年,视同己出,精心抚养,孩子一直给喊他们爸爸妈妈,直至2012年3月被一对美国夫妻收养。现在那对美国夫妻和孙梅丽家庭成了跨国亲戚。福利院的孩子党金银下肢瘫痪,为了让他将来能自立,她让党金银到自己开的手机店里免费学习维修技术,现在党金银已独立开办了手机维修业务,月收入2000余元。为了让3个智力正常的残疾青年能融入社会,孙梅丽和她的丈夫带头捐款,并组织志愿者们上街义卖玫瑰花,筹集资金7500元,为他们每人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用真情救助孤儿。2010年6月,孙梅丽在电视台看到陕县东凡乡崔家村有一对夫妇因沼气中毒双双身亡,留下两个女儿由姥爷抚养,大女儿崔刘红14岁,小的崔安心,才1岁半。第二天,她和爱人及朋友就带着食品及文具等来到了孩子的姥爷家,看着这可怜的一家老小,她决定资助两个孩子。当年9月,她将崔刘红从东凡初中转到了陕县一中上学。三年多,她和爱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崔刘红的生活,包揽了她的一切费用。去年,崔刘红中招以55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陕县重点高中。

帮扶重病患者。2010年9月,孙梅丽和志愿者们为患尿毒症患者孔翠翠捐赠3000多元;2012年7月,她组织志愿者,在一个星期内为患尿毒症孤儿胥燕燕捐款2万余元;2012年9月,她走进陕县张卞乡从小被烫伤的孩子荆少辉家,团队队员为荆少辉捐款3000元;2013年2月,他们为患肾母细胞瘤的留守儿童王秋燕发起救助活动,20多天共筹集善款14万余元;2013年3月爱心之家和三门峡市妇联联合,为卢氏患重病女孩于佳静进行义卖,筹集治疗费 7274元;2013年4月,他们为雅安灾区义卖4292元,全部捐给灾区受灾学生;2013年8月,他们为患白血病的王佳楠和患严重癫痫病的骆佳妮义卖 15371元……

为扩大爱心之家影响,帮助更多的人,他们设立了十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他们组织志愿者“五对一”对社区的孤寡老人进行上门服务,开展广泛的贫困家庭扶持,从物资提供、日常帮助到免费家教等各方面开展。2012年6月,他们为会兴农民工子弟学校的6个困难家庭,各捐助500元,计3000元;同年8月底至9月初,他们组织捐款3万余元,资助陕县十个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同年10月,爱心之家协会队员家中遇到困难,她组织队员一天捐款1。2万元给予帮助;爱心之家连续两年拿出5000元,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校的“自强之星”颁发奖学金;同年11月,孙梅丽组织队员为卢氏山区贫困孩子捐赠棉衣、棉鞋,米、面、油等,捐款3000余元。2013年由三门峡文明办主办,爱心之家承办的“我的父亲母亲——黄手环爱心在行动”活动在三门峡地区全面展开,为各社区及农村老人免费提供黄手环,为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们提供有效帮助。

他们的爱心之家还连续几年和市妇联联合,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在湖滨广场举行“关爱孤残、留守儿童爱心义卖”活动,参与学生3826人,家长4325 人,共义卖善款24592元,评出“爱心小天使”425名,让孩子们在义卖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爱心教育。他们还组织卢氏山区的41名留守儿童到三门峡参加为期两天的爱心手拉手家庭生活体验活动,让山区的留守儿童走出大山,感受城市生活,帮助孩子们实现心中的梦想。

他们还走进贫困山区多次开展助学活动。2012年六一儿童节,孙梅丽带领协会队员为三门峡会兴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500余册图书,为80名学生每人捐赠一件新衣服;2012年9月,孙梅丽带领爱心之家联合市区东风小学,为卢氏山区的小学募集图书2700余册,在卢氏建12个爱心书屋,花费2万余元,给山区的孩子们购买了学习用具,并为孩子们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过冬棉衣。他们还计划在卢氏山区小学逐步建立“爱心图书屋”,为山区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爱心之家还联合三门峡市中心血站成立三门峡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整合三门峡地区的无偿献血及骨髓捐赠志愿者的资源,给献血志愿者搭建一个公益平台,孙梅丽和她的队员累计献血108500 毫升。

孙梅丽带领队员,还发起“爱心6+1温暖包”温暖冬天活动,先后做了27场大型寒冬送温暖活动,为卢氏马耳岩、杨庄、新坪、双槐树,下柳村、南窑、百花口、辗道小学、陕县聋儿语言培训学校、三门峡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及三门峡高庙乡特困家庭、各社区孤寡老人,福利院的孩子,总计送出价值30余元的1500 余套“爱心6+1温暖包”。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 第五篇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民勤劳致富范文 第六篇

最美勤劳致富家庭先进事迹材料

今年39岁的袁春年,是红沙梁乡高来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十年来,他转变观念,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成为该乡的养鸡大户,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袁春年结婚以后,和众多农村青年一样,过起了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生活。由于地处沙漠边缘,土地又少又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没白没黑,可一算账,收入却少得可怜,经济上很不宽裕。随着孩子的出生,一家四口靠仅有的五亩土地,生活上开始捉襟见肘,陷入困境。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谋一条更好的出路?

2004年,袁春年毅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蛋鸡养殖,他考虑了当地的养鸡业市场行情,认真研究了鸡蛋市场的供应和价格,认为在饲养蛋鸡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

4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通过借贷等途径,筹措资金15万多元,新建小型鸡舍两座,购进鸡笼,第一个在全乡搞起了蛋鸡养殖。他的行动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她无偿提供木材8m3,解决了新建鸡舍所需的檩木和椽材。6月份,他购进3000只鸡雏。为了保证鸡雏的成活率,鸡雏头两个月的室温必须维持在38℃—40℃之间。室温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他和妻子每天三次给小鸡喂食,饮水或防疫,每次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为了学习养鸡技术,他亲自请来县、乡的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做指导,另一方面,自己认真学习掌握蛋鸡各阶段的饲养配比、防疫及病鸡的治疗技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6个月后,蛋鸡进入产蛋的高峰期,鸡场每天产蛋近斤。当年收入达6万元。

2011年,他又筹措资金55万元,扩建中型鸡舍两座,购进鸡雏5500只。现在,他的养鸡场规模又扩大了,鸡舍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可一次存栏蛋xxx500只,年收入16万元。除此以外,家里还添了一辆小面包车,一台饲料粉碎机,家庭固定资产达到了 万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群众: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小康生活就不再是梦。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