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4:37:35阅读量:361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一篇

试谈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一)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可谓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这样解释,“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放弃文学,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邻里间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xxx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赢得读者的喜爱,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虽然当代文学已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对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着明显的痕迹可以看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自由,反对各种压抑人性的现象,并关心一些社会问题。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的理论积累和创作经验,对当前文学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下文学,是多元化的文学,是更迭频繁的文学。当代文学借鉴现代自由主义合理成功的部分,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不好的文学现象。但是,现代自由主义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呼喊文学的自由、人性、为人生,是永不过时的文学主题。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二篇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袁振国

指导教师:雷鸣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xxx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xxx。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xxx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xxx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三篇

一、文学教育应注重教师的文学功底

文学教育与一般的语文知识教学不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往往可以自然发生(虽然其效率相对于讲授而言小了点,但还是能够发生的),而文学教育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因为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内涵一定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一定的认知积累,是无法解读出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真实含义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如前所述,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有时难免视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诸多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而真正能够抵达文本内核的文学思想,有时需要挖掘,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譬如鲁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枪的效用之外还有什么?先生的小说与社会兴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李贯通所说的“小说真的影响到国家的兴亡,是小说的不幸……”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学作品研读者具有一定的水准,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学生是难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而教师也未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语文教师之所以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师缺少“代际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功底与文学才情的缺失。那么,这样的功课如何弥补?这一点语文教师其实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为途径不外乎自身的阅读、学习与反思。不间断的阅读可以让自己与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自己走到文学作品中,可以让文学作品成为自身文学才情丰富的催化剂。所读范围应当是宽泛的,史学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代际意识,美学著作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学才情。学习亦是必须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当成为自身文学修养不断上升的阶梯,当然这应当是一种批判性的学习,唯一能够成为自己文学研究依据的应当是自己内心的认识。反思亦是必须的,没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纳的文学内容产生联系,反思的依据与工具便是逻辑,反思的结果是必须让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学认识以一个完美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学功底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语文教师接触、研讨优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倘若没有这样的积累,还叫什么语文教师呢?

二、文学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

再说说文学教育。对于文学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存在的形态,而语文则是交流的内容。文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文学教育所交流的内容必须是经典的作品,而经典的作品总是与人的内心相连的,因此文学教育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笔者在这里不想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这段心灵之约该是多么美妙,因为这样的语言已经太多了。笔者想做的是,透过语言这层工具,去理解心灵之约背后的含义。如前所述,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让社会的工人力量在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之下成为社会高素质的载体,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职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学经典。这个过程必须是丰满的、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文本的豪放与婉约,笔触的犀利与温婉、观点的独到与平实,都应当成为文学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灵之约才有可能发生。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方面得到培养。对每一篇文学作品,其中的每个字、词、句、段落都必须认真分析,即文章中的字、词、句,必须读懂,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点难度。所以,在对作品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针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相应的指导,尤其是遇到文言文的时候,既抽象又很不好理解,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引导。

(二)注重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部作品主要描述的大致意境,运用自己的想象,对这个画面进行回想。学生多次对作品进行阅读后,结合自己的想象,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中心也就有很好的理解了。这样,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训练,学生在语言感受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习语文的鉴赏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三)提高朗读的重要性读文章,也是一个学问。如果马马虎虎地去阅读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朗读文章时,在语音方面要求准确、在语句意义上要求清晰。这有这样,读出的文章才有情感,我们理解文章才比较好。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文章的情感,尤其对文中的词、句,我们要进行细致琢磨。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总而言之,无论是理解还是朗读课文,这些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想到各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鉴赏方法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四、总结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五篇

相比较“80后”作家一夜之间的集体喷发,“90后”作家则迟迟未能耀眼登场。自2005年“90后”天才少年子尤因随笔集《谁的青春有我狂》(少年儿童出版社)而受到关注始,至2012年7月第三届全国“90后”作家交流会举行,虽然已有多家媒体相继推出“2006年中国90后十大少年作家排名”、“2009中国90后十大作家排行榜”、“2010年度90后十大新锐作家排行榜”等大型推介活动,但“90后”作家的知名度却远未达到“80后”作家的'影响力。

虽然《萌芽》杂志社一如既往地举办“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但其“出炉”的“90后”作家已然失去了往日“80后”作家的轰动效应。在“80后”一并收获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市场和文坛的两大“红利”后,在“80后”作家已经形成了亚文化写作、时尚化写作与纯文学写作的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背景下,“90后”写作注定了要经历较长的沉寂期,也注定了难以在既定时间内顺理成章地接替“80后”写作的主导性位置。“90后”的尴尬处境颇像“70后”当年遭逢的困境:前有声誉载满文坛和市场的各代名家,后有新锐追兵。即:“90后”若想能够真正上场,除了必须面对“80后”的背影,还要摆脱前辈作家的“影响的焦虑”(哈罗德·布鲁姆语),以及接受“00”后的逆袭。——如果“90后”不能尽快站稳脚跟,“00后”很可能很快包抄上来。但也正因为“90后”作家必得面对这些考验,才做出了符合自身长线发展的选择:回归纯文学传统回归并低调出发,以期从“80后”写作的背影下突围,且寻找到个人才华与传统文学生产机制之间的接合点。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 要:

“世界文学”自歌德提出发展百年之后,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认同莫莱蒂等人提倡的“世界文学体系”,重新定义了世界文学。结合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本族中心主义、超经典、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构成了当今发展世界文学的阻力,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才是世界文学今后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世界文学;歌德;达姆罗什;发展阻力;霸权

歌德在1827年与艾克曼的一次对话中提出了世界文学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文学是一个对话和流通的平台,各民族文学可以通过进入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的观念是种理想模式,实际上严重忽视东方文学,超经典霸权等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充斥着整个西方文学界。

直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世界文学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受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深刻影响,莫莱蒂等人运用此理论探讨了近代世界文学发展的若干规律和结构性问题。

莫莱蒂于2000年发表了《世界文学猜想》一文。他把世界文学看做一种体系,同为一体但不平等:有中心,有边缘(以及中间地带)在变动不居的关系中联结在一起。受进化论的影响,莫莱蒂借用历史学家分析世界文化时使用的两个基本的认知比喻:树和波浪,来阐释世界文学扩散过程的两个基本规律。“树”沿用的是达尔文发明的系谱树形图,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分枝,向外延展,解释了如何从统一到多样的过程;而“波浪”的比喻则是来自流体运动的特性:连续性和吞噬性,描述整体性忽视最初的多样性。他认为文化历史是由树和波浪构成的,世界文化在这两种机制中不停摇摆,其结果必然是综合性的。即为詹姆逊所说的“妥协”。

卡萨诺瓦在打破全球文学市场的“中心―边缘”格局的努力中,与莫莱蒂是一致的。她在《作为世界的文学》(2005)一文中,认为存在一个扩展到世界规模的文学实体,即世界文学空间,它不是全球各个民族国家文学的总和,而是一个通过文学生产和流通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巨大结构。世界文学的空间是不平等的,有中心与边缘的权力关系区分,而这个空间充满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竞争,

艾米丽阿普特2009年发表的《文学的世界体系》可以说是声援莫莱蒂学派“世界文学体系”口号的文章。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出发,综合历史学、经济学、地形学、拓扑学、媒介学、认知科学等分别对世界体系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应用、发展进行对比、阐释,论证了莫莱蒂在世界文学方法论时提出的“生态系统”的主张,公开承认文学研究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理论和社会科学的世界体系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文学世界体系论的光明前景:能增强欧洲中心地区以外的比较文学研究,并能创造性地将时空体与基因类型、历史与进化论、地形学与拓扑学、地图与谱系、媒介理论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分析了世界文学存在的巨大风险:认知混合和肤浅的全球主义。

从以上世界文学观念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是一个体现文化双向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举的文学观念。而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学更多关注的是世界文学体系内部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学不是单一的文学模式,不是民族文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历史性的呈现。那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学究竟该如何理解,大卫达姆罗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对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在此值得引述:

1.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2.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受益的作品。

3.世界文学并非一套固定的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是一种跨越时空与不同世界交流的一种模式。

这是一种新的世界文学观念,达姆罗什把世界文学定义为“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旨在说明民族文学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上,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两者同为一体(即在一个椭圆),但不受制于其中一方;民族文学不是简单、直接的“反射”而是“折射”,需要介质才能成为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需要介质才能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在与其他时空的读者发生主要联系,民族和世界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关系,这些就是构成世界文学发展的三大阻力。

首先是本族中心主义,用自己的普遍标准抹杀他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化的本土表现进程中。本土文化中的特定文化群体根据自身利益排斥或提高某些价值,形成服务于特定本土利益的典律。劳伦斯韦努蒂在《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曾写到过现代日本小说的英译的事例。二战后,由于美国的出版商和评论家确定了日本文化的形象,形成了对日本小说英译的“典律”,即便“日本读者未必有同感”①如谷崎润一郎的小说,日本人对此反应有些不冷不热,甚至《细雪》在20世纪40年代被军人xxx中被查禁。但是,《细雪》在英语文化中大受欢迎,因为这种典律体现了“美国式的伤感情绪”,塑造了一个与战前穷兵黩武的完全不同的唯美化的国度,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文化误读。通常,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及需求在极大程度上扮演着世界文学“把关人”的角色,这主要是体现在翻译策略上,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翻译、销售和阅读。特别是弱势国家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时,几乎采取归化策略,擅自操控文本,使得“有意曲解的文本难免沦为某个预先形成的历史性争论或理论体系的注脚。”②

其次是超经典。正如马利安高立克所说,“经典性”及“经典”问题以及这一问题的兴衰是学界广泛探讨的话题。经典是理解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大卫达姆罗什在介绍“世界文学”时曾指出,从前世界文学仅仅被分成“主流作家”和“非主流作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欧洲与北美作家仍旧是诺顿选集的焦点所在。”这一状况在“伯恩海默报告”发表后才有所改变。“现在的主要文选(例如由朗文、贝德福德和诺顿自己出版的文选)收录的作家多达500人,通常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这几乎让人相信旧时代以欧洲为中心的经典已黯然消退。”但是经典作家“在各类文集中仍都稳坐江山,无人能及。如同雷克萨斯汽车一样,高端作家通过后经典潮流获得了增值,巩固了他的市场份额。”③这就是达姆罗什所说的“超经典”。“超经典”一直被老牌的“主流作家”占据,积累了雄厚的文化资本,地位不可动摇。而经典三层次中的“反经典”则由低一等的和有“反叛”声音的非通用语作家组成,他们属于强势语言中的非主流文学。结合世界文学的教学实践,达姆罗什指出由于课时的限制,世界文学的课堂总被超经典霸占着。超经典独霸,使得有些作品只是昙花一现,并且由于其地位稳固,“反经典”无法进入超经典的行列,世界文学的阅读范围受到限制,成为当今世界文学发展的一大阻力。 除了本族中心主义、超经典外,阻碍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大阻力就是权力关系的不平等。道格拉斯罗宾逊在《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一文中提出“翻译与帝国”这一术语,帝国除了是指统意义上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体,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文化霸权。在这种权力关系之下,掩盖的是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控制。比如,在现今的翻译作品中,将其他语言的文本翻译为英语文本的数量远低于英语文本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文本。在英美的出版物中,翻译作品所占份额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2%到4%,60年代为4%到7%。而中国在1892到1913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版的书籍中,翻译作品就占了2/3。这也就是劳伦斯韦努蒂所指的翻译“丑闻”(scandal)。英美文学占据权力关系的中心,对其他弱势文学进行支配。而处于权力关系边缘的文学则总是“西方形式与本土的折衷、适应的结果” 。④

正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一样,本族中心主义、超经典、权力关系不平等三者不是单一的,往往相互交错,世界文学的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条件限制。

公平对待各种源语文化本是理论研究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所谓的“世界文学”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西欧列强的文学作品,现今全球化时代下又有诸多阻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这些困难,发展世界文学呢?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如今的世界文学的发展,需要我们逐渐放眼全球,开阔学术视野。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公平对待各种源语文化,反对经典与霸权,“跨越世界文学超经典与反经典这一顽固鸿沟,并使之形成比较的新的连接线。”⑤打破主与从、强与弱、殖民与被殖民的等级观念,让权力中心的国家地区真正感受到边缘地区文学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从方法论角度来讲,可以采用翻译和比较研究。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问题,同时也是两种价值取向间的交流、对话。巴西的“食人主义”、“贱民研究”、韦努蒂提倡的“抵抗式翻译”都是运用翻译的方法在反霸权过程中的有效尝试。由于一定的阻隔、距离,两种文本中必然存在差异,保留翻译中存在的差异,促使我们使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同中取异,“在这种同与异的复杂矛盾运动中,寻求表层和深层的联系性”⑥,由此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七篇

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摘 要: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创作上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生发展的轨迹,并对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创作实践等方面所受的影响做了具体揭示。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模式;原因

从美学范畴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创造了伟大的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从精神实质说,无疑是这种深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在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却来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崇尚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理想主义,希翼摆脱和否定现实;在创作上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高扬天才而贬抑理智;在艺术上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想象和联想等变现手法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倾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和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猛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的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的时代。我们知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是在1921年创造社成立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们高扬浪漫主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台。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征。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簇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1]。鲁迅那冷峻的小说与散文中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瑰奇的情思。鲁迅的文学活动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义精神。“《摩罗诗力说》不仅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他的散文集《野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现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实主义的,但其骨子里也渗透着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由探讨人生而进入“爱”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其他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创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浪漫主义创作。崇尚主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个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对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五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女神》在1921年8月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代表诗作。总得来说,这部诗集最强烈的表现了反抗一切,否定一切,破坏一切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同时也歌颂了五四创造、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那极度的自我扩张以“天狗”为象征的形象,其境界之雄伟,精神之强悍可谓千古之绝唱。这部诗集中如《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叛逆和破坏的精神,对理想、光明的热烈追求,塑造的开辟鸿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夸张和宏大的意境,语言的直白和形式的自由,无不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当然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个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是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呼唤结合在一起的。烈火中新生的不仅是个人的自我,也是国家和民族。20年代初《沉沦》、《女神》的相继出版,“创造”系列刊物的出版标志着这场有理论、有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达到了高潮。

然而,只要是研究浪漫主义作品,就必须对浪漫主义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是丰富而多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曾对浪漫主义作了极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下列三种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第三,回到自然。”[3]无疑,朱光潜先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归纳和分析是准确独到的,也是具有指导意义和权威性的。但是,也应看到他关于浪漫主义原则的界说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而言的,他阐释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其背景是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但是如果完全以这套理论作为审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尺码就不一定妥当。

在承认中国文学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前提下,也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作家写作的情态来进行价

值判断,客观分析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综观20实际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表征,结合中国作家笔下的浪漫主义作品,把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来看,它还是有规则可言的,主要可以从一下角度去把握:首先,主观性抒情:浪漫主义者主张表现自己的主观体验,抒发内心情怀,这一特征在五四作家中表现突出,如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新月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可以说,现代文学30年事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自觉的时代。其次,个性化色彩:浪漫主义的原初意义是以人为本,张扬人的价值和意义,即个性主义。受此影响,五四时期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的作家和诗人在为人和为文上都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回归自然的原则:回顾现代作假的创作,这一特征十分突出,郭沫若《女神》中的《欲海》、《光海》、《太阳礼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迟桂花》,废名的小说《桃园》、《竹林故事》等。这三个方面即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模式。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到“五四”达到高潮。但是,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不久这场运动就走入了低谷由呼号、呐喊变为低沉的歌吟。之后,也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大潮的再度兴起。自此“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综观整个中国的现代史和文学史,不难看出,造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殊命运的原因在于:个性主义思潮并非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国基础薄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经常成为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中国文化中重理性、重实用传统的制约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的弱点等。

真正的浪漫主义杰作是作家的主体精神高扬的产物。他们独立不羁的人格,源自生命内在的情感爆发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驰骋创造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屈原、李白、吴承恩就是这样的精神伟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强调自我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化重视自我的生命体验。后来社会革命运动高涨,要求作家投身革命运动,深入大众生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以文学服务于革命这本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强调树立阶级意识、群众意识的时候却忽视了作家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家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时候,忽视了作家仍然是群众的启蒙者、教育者,应该吸收人民的营养,把自己的主体精神变得更强大,而不是变成大众的随声附和的附庸。主体精神萎缩,当然也难以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浪漫主义之作的出现。今天我国又经历着一个新的深刻变革思想的解放也给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敞开了广阔的天地时代期盼着新一代浪漫主义伟大作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上),《创造周刊》第33号

[2] 赵瑞蕻:《鲁迅注释.今释.解说》前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八篇

尊敬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核小组的领导和老师:

你们好!

XX同学已经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各项要求,考试成绩合格现申请论文答辩。

本论题为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内容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描述和总结媒介文化思潮与文学观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各种媒介文化的界定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关于“媒介文化”和“媒介文化思潮”的定义。对中外媒介文化思潮与文学观念研究的理论成果做简要描述,包括国内研究者主要的研究着述和国外学者具有重要影响性的研究文献。

第二部分:第一章,媒介文化思潮的理论构成。其中批判理论的媒介文化论,涉及媒介文化的政治权力性,媒介文化的商业性,媒介文化的单向性,媒介文化的低俗性等论题。

第三部分:第二章,媒介文化理论的文学阐释。主要从权力阐释、生态阐释、影响阐释三个方面对媒介文化的文学观念进行分析和评价。权力阐释的核心内容是媒介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制控关系问题,包含媒介文化对文学艺术生存的制约,文化生产关系中的文学艺术对抗,文学艺术的文化资本和文化权力自主等方面的看法及评价。

第四部分:第三章,媒介文化语境下的当代文学观念。论述在媒介文化的现实影响下,文学本体观念、文学创作观念和文学形态观念产生的变化和新的理论建构。

第五部分:结语。对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的研究做出基本评价。

主要进度如下:

年2月分析论文题目并收集文献。

年3月阅读文献,并确定论文大纲。

年4月编写程序,处理数据,并对程序加以改进。

年5月撰写论文,并定稿。

现论文已经全部完成,摘要的英语翻译意思符合,并已通过指导老师的审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本人收集大量资料,细心筛选,阅读并加以理解,通过对一些案例的认真分析,最终对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人承诺,成果出自本人和指导老师的帮助,内容真实有效。所写论文已经达到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特申请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望批准。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九篇

1.小学语文老师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求的是对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这也就要求语文老师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就职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关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就职后也没有接受过有关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来,甚至于一些十分基本的,如内涵、体裁形式、功能价值等儿童文学知识都不甚了解。

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缺失,阅读视野狭隘,这些都使教师无法正确感悟及理解儿童作品内涵,鉴赏能力较低。再加上教师自我能力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不重视儿童文学,无法制订出真正符合儿童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小学儿童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已经推行使用了近十年,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也渐渐被人们发现。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教材中的内容和儿童的真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相对而言,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不多。另外,为了强调文章的功能性,对于儿童文学文章的选择就有些生硬有限,缺少儿童所需的童趣。有时,一些文章还有成人化的趋向。由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不当,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

3.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儿童文学

学生无疑可以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接触到著名的儿童文学,从中领略到他们的文字魅力。然而,语文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而更多精彩的儿童文学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阅读获得,而文学修养也是长时间潜移默化形成的。

而现实却是,因为课业比较紧张,也因为家长对于语文学习的忽略以及对于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过分重视,造成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只能够依靠课堂、依靠老师,无法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文学方面的积累。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为了使儿童文学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一定要抓住儿童文学的本身特点,不断进行改革与尝试,这样才会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小学生的发展。

文学主题表达论文范文 第十篇

毕业论文评语范文大全

毕业论文定稿评语大全

1、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性与实践应 用性,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 基本准确,论据与论点基本上保持一致,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论题和论文内容结合 紧密,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原理知识并结合社会实际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 题,但格式还不是很规范,创新点不够,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 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以…….为主题, 全文首先分析了……, 然后再分析….., 最后重点探讨了……,

2、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 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 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 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3、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 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 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