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16:59:15阅读量:662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第一篇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即时交流型社交媒体。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基础之上使得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形式成为现实。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简单、操作易上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页面注册,就可完成个人或是企业账号的登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实现对特定信息的自动回复、群发推送或是独立双向交流。这种传播模式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可行性分析

(二)应用模式

1.签到。到课率一直是很多高校较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公众平台,让学生用手机签到的方式完成到课率的检查。

(三)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第二篇

一、高校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第三篇

一、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素养不统一

但是随着学生数量不断涌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钢琴基础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基础功底扎实,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个人发展原因,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因此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和音乐素养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当下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沿袭旧有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在教学的理念、课程内容的丰富设置、文化修养、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合理化上缺乏突破,不能满足多变的学生教学情况。同时教学的设备也较为老旧,虽然有部分的更新,但是并不能在设备得到充分全面地引入新装备,从而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和品质上都有所缺乏。

(三)缺乏教学理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过分的重视钢琴表现的技艺,忽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钢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对于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缺乏有效地教授,学生们更多的只是纯技能的钢琴演奏者,而缺乏对音乐本身文化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缺乏有效全面系统的教学,教学缺乏科学性。

(四)教师资源匮乏

学生钢琴学习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懂得钢琴技术的表现,对于钢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相关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艺术欣赏力、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现有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大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化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就业渠道逐步广泛,特别是我国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因此较少的高端人才愿意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导致学校的师资水平发展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对策略

(一)完善健全教学大纲

让钢琴教学相关音乐艺术学习内容进行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让钢琴的技术、技巧、理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教授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科学的按照教学分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安排,将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拟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同时要兼具学生整体的钢琴基础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学成就业方向考虑,专业教师除了为学生科学地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学生规范、正确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把钢琴教学法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要会学、会练,更要会教。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要进行学生水平的评估,而后进行小组划分学习,让水平一致的学生进行小组个性化学习,除了针对学生能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弥补,还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学生互相教学,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拔高教学,让其钢琴演奏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符合其自身对个人钢琴能力提升的要求。避免笼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性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做出高校钢琴学习的基本任务要求。

(三)强化钢传统钢琴教学优势

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教学优点,因此需要吸取精华予以继承。要强调学生节奏感、歌唱艺术、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节奏感训练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要让节奏感具有伸缩的灵活特性,在作品学习之前要注重对其拍号的全面掌握体会,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钢琴主体所应该表达的意义。懂得音乐作品的旋律,其音调的走向、情感表达的波动等,指导学生懂得钢琴歌唱旋律的特点以及情感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视听、逻辑和动作的记忆力训练,对节奏、音等技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加入短句的模仿歌唱来帮助其记忆力训练。

(四)注重钢琴的理论课程学习

加强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对钢琴的整体知识有全面认识,让其对于不同音乐有更深入的历史文化了解,以及演奏方式,从而有效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特别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钢琴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加不可缺少,充分地了解音乐作品和钢琴背后身后的文化底蕴。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第四篇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主要思想就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生成的意义。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规律,还可以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对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教学革命”。虽然建构主义是在认识发生论、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部分教育者的支持,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事物自身的见解。因此,建构主义是把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基本教学任务,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建构主义的分类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有两条原则:其一,知识不是一时积聚而来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聚而来的。其二,知识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众所周知,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该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的范畴里慢慢积聚而来的。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还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

3.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得来的,靠的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另一个知识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与教师

部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解释太过笼统,没有更好地解释出何为知识。通过教学者的努力终于发现较为合理的解释: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吸取的。从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学生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身见解,可以对教师和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反应,从而把吸收到的知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发现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问、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学校之前,学生已经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吸收了部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探索从原有的知识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点。比如说:在推导sin(A+B)=sinAcosB+cosAsinB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继而推导出(a+b)/2与(a-b)/2。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只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索找到新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积聚而来的,当代心理学家古宁汉提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硬搬到记忆中,而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探索,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理论。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者建议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逐渐转换成更多的实践活动,要尽量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全面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大一样,对待解决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不单单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发觉自身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以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和教师共同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我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比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叶子又长出来了。教师忙点头道:该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教师点了点乙同学,该同学说:四川冬天的树不掉树叶,反倒是夏天的树掉树叶。教师说:这是你的个人看法我不同意。上述教师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必须要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有效指导,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4.学生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若教师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型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视学生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必须要转换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国外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教师的支持与应用。部分中小学教师正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比如“满堂灌”“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要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构建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学生。

2.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编制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还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脚步,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各个需求,全方面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第五篇

一、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与提升思路与对策

1.结合办学历史、追溯专业本质

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大都历史较为久远,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某些高校的教育实际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跟世界的距离越拉越远。各艺术类高校在长久的教学实际中均有对专业的侧重以及教学方法、投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时应当首先分析各个艺术类专业的差别,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独立地去进行教育模式发展方向探索。例如,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因此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进行整合,重点要加强两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交流,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究其本质的联系,将两个专业优势互补,消除各自发展的盲目状态,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

2.以人为本,改革旧有教育理念

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通病,这个现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更加明显。因此艺术类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背离艺术精神的本质,更应当强调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注重呵护学生在追求艺术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学生富有个性而对他们存在抵触心理,我们更应当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个性优势。教师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采用打压政策,而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本质,鼓励其加强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运用奖励政策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总之,艺术没有界限,艺术的本质是热爱生活,新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以人为本,充分结合艺术的本质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旧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侧重于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其实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在教学实际中,应当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透过马克思主义来感悟生活、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应当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即相对于专业技术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例如语文、英语、历史等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感悟世界,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结合相关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处世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等等,最终达到受教者不仅仅为了生存学习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艺术的目的。

4.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艺术重在感性的认知,认知水平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思想德行是塑造艺术家灵魂的基石,因此良好的品德行操是艺术展业学生的必需品,所以学校更应当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铸建德、行艺术的双丰碑。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应当重视艺术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进行爱心捐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心。

二、结语

当代教育使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科学化。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也应当不断贴近世界发展形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实际。学校应当反思自身发展情况,革除旧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第六篇

摘要:

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面向社会,不仅要为学生普及基础的艺术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音乐知识、理解音乐知识、吸收音乐知识。文章具体探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音乐实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音乐实践;实施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特征,艺术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缺一不可。许多教师忽视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高校必须认识到音乐实践的意义,探讨音乐实践的实施策略。

一、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音乐实践的意义

(一)提高音乐素养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我国推行教学体制改革,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也面临一些新变[1]。在过去,很多教师束缚在传统教学体制的桎梏下,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没有将理论熔铸到音乐实践中,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开展音乐实践,可以更新教学模式,促进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结合。

(二)掌握音乐技能

在音乐实践中,学生需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音乐实践需要以音乐理论作为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专业的音乐理论,熟练运用音乐理论,才能提高音乐实践水平。许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足,会对音乐实践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音乐实践,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教师也能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

(三)促进团队合作

高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具有独立性和孤立性。这些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音乐实践大多是团队活动,学生需要加入小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和其他团队成员建立友好关系。在音乐实践的作用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升,可以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获得友情。

(四)突出主体地位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学生既可以成为小组讨论的领导者,就某一话题展开分析;学生也可以成为小组讨论的参与者,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2]。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音乐实践的不足之处

(一)实践认知不足

音乐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音乐实践水平,高校需要正确认识音乐实践,科学规划音乐实践课程。高校最终要面向社会,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化音乐实践认知,拓宽音乐实践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音乐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在高校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学生逐渐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否定了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二)实践形式单一

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具有统一性,音乐理论是音乐实践的指导,音乐实践是音乐理论的基础。一些高校举办了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演出、音乐剧表演等等。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大多为学校的优等生,其他学生很难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偏重学生艺术行为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发展存在短板[3]。

(三)实践内容匮乏

上文已述,高校最终面向社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目标密切相关。为了使人才培养有章可循,高校应该对人才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尽可能满足市场的人才需要。很多高校在开展音乐实践时没有考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也没有对音乐实践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致使学生个人能力和市场需要相距甚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顺利达成。

(四)实践机会较少

纵观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可以发现音乐实践的比重较小,音乐理论的比重较大。由于音乐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很难获得音乐实践的机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包括音乐历史、声乐知识、乐器使用等等,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效用,许多教师以理论教授为主,没有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践行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音乐实践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音乐实践计划

只有制定科学的音乐实践计划,才能为音乐实践提供引导,凸显音乐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了制定合理的音乐实践计划,高校应该将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学习理论后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高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介绍音乐活动,并为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按照内容的不同,音乐实践被划分为各个阶段,高校应该对每个实践点进行优化管理,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学校在开展音乐实践之前,应该对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校园歌手比赛为例,学生在开展校园歌手比赛之前,需要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意愿。如果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音乐活动充满期许,高校可以正式组织开展比赛。为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地点。音乐活动具有大型性特征,高校应该将体育馆、操场、汇报厅等作为音乐活动场地。如果音乐活动场地是露天的,高校还应该综合考量天气要素,根据天气情况制定应急方案。音乐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至为重要,高校应该派遣专业人员,对音乐实践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以此发挥音乐实践的实效性[4]。

(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特征,对学生进行层次性划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将学生分为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两类,在音乐实践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学习需求不同,音乐实践指导需要因人而异。以非毕业生为例,非毕业生还要进行后续的音乐学习,其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更多,教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偏重音乐技能的训练、乐器使用方法的讲授等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音乐理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音乐比赛、校园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中去,在音乐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以毕业生为例,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从事相应的音乐工作。为了让学生充分满足职业需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创作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自主音乐表演等等,以此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不断丰富实践内容

高校举办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场音乐实践活动都能收获成功。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临场反应能力、救场能力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当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设备出现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清唱技能,让学生在无伴奏情况下进行表演;当活动场地出现问题,教师应该鼓舞学生的士气,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始终培养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帮助学生正视音乐实践。

(四)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在传统音乐实践过程中,高校以校园作为主要活动场地,限制了音乐实践活动的范围。为了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应该将音乐实践扩展到校外,和演出单位进行积极合作。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内组织校园歌曲比赛,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校外演出。在与演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后,高校应该让学生进行商业演出,不断扩大音乐实践的舞台。综上所述,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生活也逐渐多元化,对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有更高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必须提高音乐实践水平,扩展音乐实践空间,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让高校艺术教育中音乐实践随着社会进步和需求而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程,姜子威.“校团合作”的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J].音乐创作,2017(8):172-174.

[2]郭玮.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共赢---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述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2):127-131.

[3]魏莉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探究---评《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J].大学教育科学,2017(3):137.

[4]廉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J].教育界,2017(3):132-133.

[5]曹晖.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化钢琴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神州,2017(32):188.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