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8篇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一篇
示范区创建问答
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
1、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目前,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有7大项、24个类别。分别是:(1)保障措施: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政策保障,队伍保障;(2)社区诊断;(3)监测: 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心脑血管疾病监测,肿瘤登记;(4)教育和健康促进: 媒体宣传,宣传资料技术支持,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宣传日活动;(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场所干预,群众社区健身活动,平衡膳食,烟草控制,示范创建;(6)发现和干预:高危人群发现,高危人群干预,口腔卫生;(7)患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患者自我管理。
2、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的十项核心指标是什么?
(1)由示范区所在地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工作。
(2)建立卫生、广电、体育、财政、民政、教育、文化等多部门工作协调制度,各部门有明确职责及履行情况记录,设有联络员。
(3)示范区所在地政府按照中央投入提供配套项目经费。(4)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经费达到业务总经费的10%及以上。(5)示范区有慢性病防控规划。
(6)区/县疾控机构有慢性病防控机构设置。
(7)完成社区诊断报告。报告包括:当地人口、社会、经济、政策与环境等基本情况,当地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结合社区诊断结果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慢性病防控重点人群、优先策略、目标、行动措施和评价标准。
(8)当地主流大众媒体(受众多、覆盖面广)设置宣传专栏,定期传播防治知识和技能。
(9)根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创建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和示范餐厅,每年完成各类示范创建不少于2家。
(10)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及以上。
9、怎样预防高血压病?
答: ①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②坚持适度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 ③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 ④控制饮食,防止肥胖;
⑤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10、吸烟有哪些危害?
答:①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吸烟会导致肺癌、冠心病、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②吸烟污染空气,危害子女及他人健康;③吸烟浪费金钱,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
11、酗酒有哪些危害?
答:①急性危害: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车祸、犯罪、斗殴、家庭不和、意外死亡等;②慢性危害:可引起酒精成瘾综合症、慢性胃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精神性疾病等。
12、肥胖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答:肥胖可导致多种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①肥胖者容易得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疾病;②肥胖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比非肥胖妇女高1-3倍;③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也与肥胖有关系。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知识问答
2012-06-17 10:32:28
1、、创卫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
答:创卫是对城市的综合整治。它能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居民健康卫生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的面貌,使我市成为碧更水、天更蓝、地更绿、干净、整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安逸、舒心。
2、创卫需要做些什么?
答: 创卫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涉及多个部门、多项工作,“打扫卫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工作。按工作性质大的类别划分,创卫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2)积极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整治。(3)继续强化爱国卫生工作。(4)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5)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6)大力开展创卫培训和舆论宣传工作。
3、老百姓能为创卫做些什么?从哪些方面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创卫尽一份力?
答:广大市民群众应自觉遵守市民“十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污物、不乱贴乱画、不损坏公物、不染污泉池、不攀折花木、不酗酒滋事、不乱穿马路、不说粗话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行为规范,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自觉摒弃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讲卫生、爱清洁、爱城市的良好风尚和卫生习惯,形成人人参与创卫的良好氛围。同时,提高创卫意识,帮助查找和解决创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改进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创卫工作,个个争当创卫模范的工作格局,为我市的创卫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4、市容环境卫生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机构建设;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城市容貌和保洁质量;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环卫设施设置;集贸市场卫生;建筑工地卫生;城市绿化;城市河道水体卫生等10个方面。
5、垃圾站、垃圾中转站卫生有何要求?
答:(1)垃圾站地点适宜,和周围环境协调,服务半径合适,取存垃圾方便;(2)容器密闭无破损,封闭性好,不易被人翻检;(3)环境整洁,周围2—3米内整齐干净,无残留垃圾和积留污物;(4)无蝇蛆,垃圾站、垃圾中转站成蝇密度小于5只/15平方米。(未完待续)
1、创卫标准中对食品摊点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食品摊点的经营按照xxx《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要求,划行归市、集中设置、定点经营;严禁无证经营、占道经营。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二篇
xxx北京市朝阳区委
朝阳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市长座谈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被写入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期间文化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于提升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也是促进朝阳区文化发展繁荣的良好机遇,契合了朝阳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自创建以来,朝阳区得到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文化部组织了多次会议、培训班及现场指导,并联合财政部下拨了创建资金,市文化局也在政策、资金方面对朝阳区给予倾斜,大力支持我们的创建工作,在此,我代表朝阳区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朝阳区前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分四个部分:
一、朝阳基本区情和文化资源状况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占北京市规划市区面积的46%,下辖24个街道、19个乡(地区办事处),常住人口万,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承载着“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进入新世纪,朝阳区紧抓首都实施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区(CBD)建设和奥运建设三大机遇,以功能区建设带动全区发展,全面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进程,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区级财政收入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在文化资源方面,朝阳区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公共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全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近千个,其中图书馆194个、文化馆(室)525个、博物馆54个,公共设施以村或社区属的基层级别为主。有文化广场181个,50%的文化广场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文物类文化设施106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5处、区级8处。辖区内还有驻区艺术院团(校)48家,影剧院36家,“文化大院”9家,农村数字固定影厅83家。
二是国际文化资源比较丰厚。国际化是朝阳区最突出的发展特征,辖区内聚集了全市90%的外国驻京新闻媒体,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世界500强地区总部或办事处,60%的外资金融机构和50%的外籍人口,全市每年50%以上的国际性会议、1/3的国际展览在朝阳举办,除俄罗斯和卢森堡之外所有驻华使馆都在朝阳区。依托国际化的特色优势,一大批国际文化资源入驻朝阳。特别是作为奥运主场馆所在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朝阳区留下了宝贵财富,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的国际化程度,直接提升了文化发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奥运文化成为朝阳重要的、持久的软实力资源。
三是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文化传媒、广告会展、设计创意、旅游休闲、古玩及艺术品交易、文艺演出六大主导产业布局。截至2011年底,朝阳区共有文化创意注册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1791 家,占全市的%。2011年1-11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的%。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区级可支配财力亿元,占全区的28%。全市3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有8个在朝阳,“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重点打造的4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中,朝阳区占3个(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大山子艺术及设计产业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会展体育文化产业功能区)。现有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北京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三间房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四家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级龙头项目对全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二、文化在全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朝阳区构建大文化、推动大发展、实现大繁荣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分析,朝阳区的文化发展面临三方面形势:
一是城镇化带来文化融合性问题。朝阳区紧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奥运筹办、土地储备等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村人口加快转居转非,近10万人搬迁上楼,这不仅仅是农民身份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换和提升;同时,区域内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仅仅生活工作在朝阳,更需要获得发展机遇、生活希望和个人尊严。解决伴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带来的文化层面的矛盾和冲突,是朝阳区推进和谐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是国际化带来文化多样性问题。作为外国使馆聚集区和奥运主场馆所在地,朝阳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点区域,面临着更直接、更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在交流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交融中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是朝阳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谋发展的现实要求。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三篇
数据信息动态性不足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需要和产生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数据、规划成果数据和管理运营数据。但在传统规划过程中,基础资料数据以现状调研和上位规划为主,规划成果数据以系列蓝图为主,而管理运营数据完全脱离规划过程。因此,在前期调研、中期规划设计和后期管理服务3个方面均表现出数据信息动态性不足的缺点。
理论体系广适性不足
传统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理论主要有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理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事物和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刻,地理学理论、工程类理论,以及宏观背景下的城镇发展理论也相继应用到园区规划中。然而,大数据背景下,随着更多学科交叉、更快技术革新,目前园区规划仍无法形成一套全面涉及各类领域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无法适应和指导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的区域园区发展规划,最终面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面。
评价系统科学性不足
传统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主要依据简单的现状调研分析和规划人员的主观判断,编制强制性的规划内容和阶段性的实施成果,逐渐脱离实际,科学性常受质疑。尤其当规划进行到土地资源评价、农业产业评估、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游憩规划等步骤时,缺乏对园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口结构组成、经济发展活力、生态循环整体性、交通系统等实时动态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忽略了对园区运行效率、经济活力、生态发展动向和游客满意度等反应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的评价,从而导致园区规划缺乏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系、客观的规划方案和科学的评价。
社会公众参与性不足
管理运营持续性不足
传统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对运营管理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是按计划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的,从而导致园区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效率偏低,最终缺乏应有的活力。从后期管理服务来看,园区未形成完整性的管理服务信息和系统性的管理服务数据库平台,从而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及时处理运营中的问题,无法追踪回访提供后续服务,很难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园区规划编制和提档升级提供可持续性指导意见。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四篇
银党办发?2011? 号
xxx银川市委办公厅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党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xxx银川市委办公厅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2月19日 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确保在创建周期内全面实现创建目标,完成各项创建任务,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创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坚持标准、统筹城乡、机制创新、惠及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用两年时间(2011年—2012年)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机制,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意度显著提高,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部示范区创建标准,进入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列,不断开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五篇
根据市委农领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打造、三产融合、分步实施”具体要求,对区级园区开展星级评定。原则上,每年评定五星级园区1个,四星级园区1个,三星级园区1—2个。
二、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基地建设、设施设备、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质量品牌、科技支撑、组织方式、保障措施8个大类,建设标准详见《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表》(附件)。
三、组织实施与认定激励
(一)组织实施。区级园区的星级评定工作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第一年度考评申报工作从2021年12月开始,2022年1月底前评定结束,以后年度按此安排。
(二)申报程序。每年12月,各乡镇按建设标准要求向区农业农村局申报区级园区,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级有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实地考评并形成考评报告,经综合分析提出区级园区星级建议名单,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区政府命名授牌。
(三)申报材料。各乡镇向区农业农村局提交《区现代农业园区申报书》,对标编写自评报告,提供区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建设规划、明确承担园区管理职责机构的文件,以及自评报告相关佐证材料。
(四)等级划分与财政补助。区级园区依据《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表》打分评级,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3个档次。每年由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进行奖补,其中:五星级补助100万元,四星级补助60万元,三星级补助40万元。对于晋级的区级园区,区财政给予奖补,其中:由三星级晋升为四星级的补差20万元,从四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40万元,从三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60万元。降到三星级以下的,取消命名并摘牌。
(五)评定数量。区级星级园区评定实施期限为5年,第一年原则上评定数量为3个,其中三星级1个、四星级1个、五星级1个,以后每年根据申报情况确定评定和晋级数量。
(六)评分模式。对区级现代农业园区每年1月底前进行星级考核,实行考核总分制,入围分数为85分(含),其中三星级园区考核总分需达到85分(含)以上,四星级园区考核总分达到90分(含)以上,五星级园区考核总分达到95分(含)以上。若当年对区级园区的考核分值均低于85分,则当年星级园区评定空缺;若只有1个园区达到入围标准,则评定1个;若入围园区个数超过当年评定个数,则从高分取到低分。同时鼓励各乡镇发展粮油产业,对区级粮油产业园年度考核总分酌情加3—5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各乡镇及区级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作,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进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出台本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设标准、完成时限等。
(二)统筹规划布局。编制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园区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发展目标,完成时限等。园区建设规划要围绕主导产业,合理确定现代种养、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综合服务等功能板块,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三)强化考核指导。各乡镇要推动园区建设工作上台阶、出实效,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定期开展自评。区级园区实行年度考评,动态管理。对园区建设推动不力、进度缓慢、水平不高等情况,要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对发生重大农业生态环保事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大疫情事故及拖欠土地租金等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六篇
一、概况
(一)示范区名称
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实施单位
漳州市人民政府
(三)建设范围
示范区建设范围涵盖漳州市11个县(市、区),即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平和县、南靖县、长泰县和华安县,以及漳州开发区、常山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共有121个乡、镇、街道,25个国营农场,1667个村民委员会。
(四)建设定位
漳州市是福建省农业大市,应充分发挥漳州市自然资源优势及其对台农业合作优势,并以市委、市政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为契机,把示范区建设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外向型漳台合作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主导产业
重点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主导产业的提升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六)建设期限
20xx-20xx年(3年)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xxx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充分利用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紧抓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道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漳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质量安全为重点,提升农产品品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以对台对外合作为引领,拓展农业合作领域。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一区两园”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科技领先、机制健全、生态良好的示范区核心示范园,示范引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改革,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2.坚持科技驱动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系,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漳州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特色,综合考虑产业基地和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转型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提升新兴产业。
4.坚持产业联动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
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提高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主导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水平,提升漳台农业合作水平,提高农产品出口比例与出口创汇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至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比增以上,达7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亿元、林业产值28亿元、牧业产值亿元、渔业产值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比增10%以上,达16778元。
2.主要目标
(1)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以提升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园艺设施、精致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发展富硒产业,打造富硒农产品研发和生产示范基地,提升漳台农业合作水平与层次,构筑台湾农业外移的重点区域,建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2)打造质量安全品牌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强化农产品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记录管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落实“检打联动”机制,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0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三品”种植面积按比例逐年提高,至20xx年底,不低于农产品总种植面积的50%。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推进诏安青梅、云霄枇杷等富硒农产品品牌创建。
(3)加快科技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先行、创新驱动功能,挖掘潜力,内生增长。发挥生态优势,深化两岸合作,创新体制模式,凸显集约高优。加快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本区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共性服务,为本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产品检测、生产中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政策辅导、科技融资等公共服务。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生猪标准化养殖、有机生态果茶园、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果蔬高标准设施、特色水产养殖、渔港特色经济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示范项目建设。
(4)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难点也是农业。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带动原材料、服务、物流等产业发展,提高劳动力就业率。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场化改革,构建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优质特色果蔬、生态茶叶、花卉林竹苗木、特色禽畜、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推进都市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品种结构,由注重农产品规模化向注重农产品特色化转变,大力开发与地方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相适应的地方名优特产品,扶持发展地域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提高名优特产品的市场营销与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5)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七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创建工作,有力推动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的实施意见》(九府办发〔20xx〕1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x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xxx中央、xxx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打造‘一乡一园’格局”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生态化理念保护农业、旅游化理念提升农业,聚焦产业兴旺,聚力乡村振兴;围绕优势产业,突出带贫益贫;精致建设园区,打造“一园一景”。大力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不断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向优势产业和产业园区集聚,现代科技和先进理念向优势产业和产业园区集聚,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带贫益贫机制创新区、一二三产发展融合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创建九江(修水)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龙头作用和何市、杭口、马坳3个省级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二三产发展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示范点(秀美乡村示范点)、国家级旅游景区与特色乡村旅游点、“一领办三参与”等产业扶贫基地有机结合,重点围绕“两茶(茶叶、油茶)一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做强做优核心区,提升扩大辐射区,突出产业化、生态化、环保化、景观化、智能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以“四态融合(业态文态生态形态)、三区共生(园区社区景区)”为核心的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丰富全域旅游要素,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二)“一乡一园”建设标准
1.产业特色明显。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园一主业一循环”的目标。
2.生产经营集约。按照“县有万亩示范区,乡有千亩示范园”的标准,“一乡一园”核心区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辐射带动区面积要达到乡镇耕地面积50%以上。
3.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建立,8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可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试行品类的产品要实现全覆盖。
4.技术应用先进。园区内种养模式先进,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良种覆盖率达100%。
5.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6.经营体制创新。园区内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观光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按照“一年成形,两年成名,三年成效”的工作要求,完善提升九江(修水)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及杭口、何市、马坳等3个省级园和白岭、渣津、西港、黄沙等4个市级园,力争至20xx年底省级园达到5个以上,市级园达到30个左右,基本实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乡镇全覆盖。紧盯创新中国成立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目标,力争至20xx年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级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四)区域布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景区景点、乡村振兴示范点(秀美乡村示范点)及集镇,突出沿河、沿路、近城优势,推动三产融合,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修河沿线有关乡镇要重点结合修河风光带打造美丽休闲农旅线,高速公路及国、省道沿线有关乡镇要重点结合全域旅游打造采摘观光、设施农业、科技示范、科普宣传为一体的农旅目的地。县城近郊有关乡镇要重点布局生态观光农业、文创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促进“农旅、农工”融合发展,打造县城美丽后花园。围绕“两茶一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做好补链增链强链文章,集中建设3个左右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油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蚕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力打造以茶叶、油茶、蚕桑为资源结合型产业集聚区。
三、工作重点
(一)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按照“一园一主业一循环”的要求,年度“三冬”工作重点围绕“一乡一园”核心区建设布局,突出茶菊、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养业,以“一乡(村)一品”为基础,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和带贫益贫,在园区内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的种养基地,确保20xx年底各乡镇“一乡一园”核心区内主导产业种养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特色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园区销售总收入的70%以上。打造一批规模化茶菊、油茶、蚕桑与中药材种植基地,蔬菜及特种水产种养基地,休闲养生度假基地和大宗农产品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县扶贫办、县科技局、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带贫益贫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与园区高标准种养基地紧密结合的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同时引导有条件的现有加工型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每个省级园区至少达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每个市级园区至少达到1家市级龙头企业,力争3年内园区内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整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3年内合作社总量达100家以上,带动紧密合作型农户1万户以上,其中带贫益贫达到5000户以上,并根据产业特点,适当发展合作联社。同时,在园区内建立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责权利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推进农业特色品牌建设。以园区为龙头,建设全国知名特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打造茶菊、油茶、蚕桑、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区域性品牌,力争3年内园区主要农产品“两品”认证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总量达10个以上;实施区域性品牌的市场化包装运作,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一批省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xxx、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创建区级农业园区方案范文 第八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xxxxxx对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根据《xxx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农牧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以园区为引领,通过联农带农方式,推进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干)果、牦牛、西藏羊、藏香猪6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20xx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2329万元左右,年均增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
到20xx年,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浆)果播面达7万亩,实现产量10万吨;出栏牦牛、西藏羊、藏香猪8万头(只)以上,产量4824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水平达到50%,“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覆盖率达45%以上,绿色、有机认证比例达30%左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冷链物流流通率达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二、规划布局
(一)生产区域布局。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各乡(镇)产业发展基础。
(二)产业链布局。就近建设与产业基地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依托绿色生态园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建设烘干冷链物流设施。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性、经营性服务业。围绕农业创意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体验等新业态。
(三)园区布局。构建国家级到县级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创建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合理布局种养循环、加工物流、综合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板块。
三、重点任务
(四)建优产业基地。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实施“净土”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建设。新建标准化高原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万亩、特色水(干)果1万亩,建设牦牛、西藏羊、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场各1个。以实施《县促进特色农牧业创新发展激励办法(试行)》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依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有机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水(干)果及牦牛、西藏羊、藏香猪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六)培育知名品牌。按照《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要求,参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制定出台与发展品牌相配套的基地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力争到20xx年制定出台绿色农产品建设标准3个。以“净土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模式,大力培育“莴笋”“羌活”“大蒜”“牦牛”“藏香猪”等特色优势地域品牌。依托对口援建重点开拓省内和浙江中高端订单销售市场,扩大与当地采购商的常态合作,推进品牌农业延伸行动,丰富创新品牌产品现代营销渠道,实现品牌产品订单(认购)销售占比30%以上。
(七)提高农产品质量。以优质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落实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
(九)推进产村相融。把产业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推动农文旅体跨界融合,开发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建设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设施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
(十)强化科技支撑。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进一步开展产业技术帮扶,强化专家服务团巡回指导服务工作,解决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到20xx年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100户以上,培训农牧民万人次,实现技术指导培训100%覆盖;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人、“一村一名农技员”提能培训55人;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480人;特聘村级农技人员5名,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80%以上的农户。
四、主体带动
(十一)突出园区示范引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鲜明、设施装备先进、产业链条完整、新业态发展良好,农业综合效益高的示范作用,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集聚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突出科技支撑、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注重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等多环节主体培育,着力构建全产业链条利益分享机制。
(十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干)果、牦牛、西藏羊、藏香猪6大优势特色产业,依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采取“以园招商”的方式,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在省内外具有较好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十三)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农民合作社设立登记、组织运行、财务管理、经营服务等,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实现全县超三分之一的农户加入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实施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培育省级家庭农场3户以上。
- 上一篇:地方志人口篇范文(精选9篇)
- 下一篇:配件采购合同范本(精选18篇)
最新范文:
- 药品集中采购分析报告范文(精选9篇)
- 采购补充合同范本(精选5篇)
- 租办公楼合同范本(精选14篇)
- 英语作文范文中考翻译(精选5篇)
- 地面工作计划22篇
- 环保部工作计划(精选17篇)
- 团委个人工作总结7篇
- 早教合同范本(精选8篇)
- 销售承包合同范本(精选15篇)
- 普通话工作总结22篇